
廣州7月10日電 (程景偉 張躒樂)“甄·集——南越王博物院藏品征集成果展”10日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宮展區正式開幕。展期將持續至11月30日。
該展覽是南越王博物院建院以來首個系統梳理并公開展示藏品征集成果的展覽,共展出通過接收移交、接受捐贈、購買等方式征集的文物300余件(套),展品時間跨度大,縱貫新石器時代至近現代。其中,眾多珍貴文物為首次展出。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024年向南越王博物院移交一批極具價值的考古出土文物及標本,年代涵蓋漢代與南漢時期。在移交的文物中,陶瓷器數量眾多,種類豐富、造型多樣。其中,陶動物俑、陶倉、陶囷、陶灶等模型明器的集中入藏,填補了南越王博物院在展現漢代不同階層生活風貌方面的缺失。這批文物主要出土自廣州先烈南路大寶崗西漢墓、新港西路江南新苑工地東漢墓等地,當中不少器物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生動展現了嶺南地區獨特的生產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記者從展覽中看到,一件由1992年廣州市先烈南路大寶崗2號墓出土的曲尺式陶屋,為東漢時期的明器,內有兩間房,房后有院落,以低矮女墻為圍欄,其四壁有鏤空的斜方格和直欄式窗戶,并刻劃有斗拱、支柱等。正間內塑四俑一犬,側間的門與后院相通。
出自元代河北磁州窯的“張家造”款白地黑花獅紋長方形瓷枕十分精美,其周邊出檐,中部有菱形開光,內繪獅紋。開光外滿飾花卉。四側枕壁也有菱形開光,里面分別繪有牡丹、荷花等圖案。枕底鈐“張家造”款。
磁州窯位于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所轄的觀臺鎮和彭城鎮一帶,因磁縣在宋代隸屬磁州,故名。磁州窯以生產白地黑彩瓷器著稱于世,黑白對比,圖案十分醒目。
2004年,南越國宮署遺址的一口滲水井內出土了一批木簡及碎片,上面的墨書文字約1200字,內容涉及籍薄和法律文書,簡文中所見的職官、郡置等內容,大多為歷史文獻中所少見或不見的內容,是研究南越國歷史的第一手文字資料,堪稱“嶺南第一簡”。2023年,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木簡完成整理工作。2024年,經廣東省文物鑒定站鑒定定級,這批木簡中的珍貴文物達44件。
該展覽負責人李光輝稱,此次展覽將大批量展出南越國木簡原件,并進行輪換展示。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