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版畫界元老王琦:抗戰木刻輝煌在重慶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08-30]
“抗戰木刻運動的輝煌先前不曾有,今后也不會再有。”將思緒倒回上世紀30年代轟轟烈烈的木刻運動,已是98歲高齡的中國著名版畫家王琦老先生在電話中如是告訴中新社記者。
上世紀30年代前期,中國新文化運動主將魯迅舉起新興版畫運動的旗幟。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以貼近中國社會現實,吶喊出人民大眾心聲為主旨的新興版畫在以重慶為中心的大后方和以延安為中心的邊區,迅速發展成為一場抗日救亡的藝術運動。
“1937年,我與大多數藝術青年一樣,最大的夢想是前往法國深造油畫。”彼時剛從上海美專畢業的王琦,正是19歲意氣風發的少年,“夢想”在朝夕間被“七七事變”爆發徹底打破,王琦“沒有猶豫”,轉而從上海回到出生地重慶,在抗戰大后方開始了他的抗戰美術征程。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因易于創作、印刷方便的優勢,版畫成為廣大藝術工作者樂于采用的方式。王琦至今記得,在抗日的戰火中創辦的《戰斗美術》雜志,發刊當天1000多份就被搶購一空,即使在重慶大轟炸期間,《戰斗美術》仍在堅持出版,“大批藝術青年用畫筆和刻刀,高揚正義、鼓舞將士。”
1942年1月,王琦與友人在重慶創建了中國木刻研究會。“木刻運動高潮時期,重慶報紙上天天有木刻,這在現在是不可想象的。1942年到1945年,是其中最輝煌的一段。”王琦說,當時雜志、報紙都設有版畫副刊,老百姓在大街小巷都能看到版畫,對抗戰宣傳起到了重要作用。
更為外人鮮知的是,木刻運動的旋風不僅風靡著中國,還走出了國門。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抗戰木刻作品曾遠赴前蘇聯、美國、英國、印度等地巡回展出,不僅擴大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影響,也獲得了世界人民對中國人民抗戰的支持和援助。在美國,《時代》、《生活》、《幸福》三份雜志曾以10個版面篇幅報道中國抗戰木刻的情況,取名為《木刻幫助中國人民戰斗》。
王琦之子——73歲的王煒在耳濡目染的環境下繼承了父親的衣缽。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版畫院院長的王煒告訴記者,在他記憶里,“被父親抱在懷里,他手上還看著木刻稿子”的畫面揮之不去,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父親投身宣傳之舉,讓他尤為欽佩。
王煒說,作為抗戰時期大后方木刻運動的重要組織者和領導者,父親王琦的藝術生涯一直是忙碌的。上世紀90年代后期,老人因視網膜脫落,已不再進行木刻創作,但他的心一直系著藝術發展,“現在還會用微信看美術行業最新動態。”
2015年4月,王琦、王煒父子的藝術對話錄《世紀刻痕》由湖南美術出版社正式出版。書中不僅描繪了近代中國版畫史縮影,也記錄了老一輩版畫家們為反映民族精神、現實生活和追求藝術探索所做出的努力。“當代版畫不能忘掉歷史,和平年代,所有的文學藝術都應與生活同伴,與時代同行。”采訪最后,王琦如是說。(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