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最新版中文在线天堂/英语老师乖乖掀起裙子的/久草电影在线播放/神马电影天堂网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新疆農民捐115件春秋戰國文物 多數在自家地里挖出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07-26
近日,新疆博州溫泉縣一農民將自己花費5年時間,在農田撿到的115件文物全部捐獻給博州博物館。據悉,這些文物包括砍砸器、石磨盤、石磨棒、石臼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考古研究所相關專家初步認定,這批文物年代約在春秋戰國時期,距今2200至2800年,對研究北疆史前聚落人的生活、生產方式,以及經濟形態等具有很高的價值。
  5年尋到6箱“寶貝”
  22日,記者致電博州文物局了解到,無償捐獻者名叫單志政,今年42歲,是溫泉縣呼和托哈種畜場的一位農民。
  單志政告訴記者,這批文物多數出自自家300畝耕地,其實,早在5年前,他在這片耕地周邊就曾撿到過7件文物,并捐獻給文物部門。那次經歷,讓他得知,自家這片耕地很可能就是古人遺留下的定居點時,引起他對這片耕地的興趣。
  “每年春秋耕地的季節,我會格外留意地里翻出來的東西。”單志政說,尤其是看到形制特別的石頭,他會撿起來,看它們是否有打磨痕跡。現在的他竟然能在很遠的地方就辨認出哪塊“石頭”是文物,哪塊不是。
  有一年,縣里來了文物商販聽說他家尋到很多“寶貝”,找到他,并說愿意出錢購買,單志政沒答應,“這幾年經常看電視、看書,知道文物是國家的,不能隨意販賣”。為了打發那些商販,他總說“寶貝”捐了。
  文物商販雖然走了,但家里的6箱“石頭”何去何從成了單志政的“心病”。“這些石頭在我這里沒有價值。”單志政說,他最終還是決定,把文物全部捐獻給文物部門。
  農田可能是古聚落人遺址
  7月15日,聽說博州博物館要來溫泉縣呼和托哈種畜場進行文物展覽,單志政一大早就來到展覽現場。
  博物館工作人員阿米染告訴記者,單志政叫他們去他家里看石頭時,她以為是農民讓他們免費“鑒寶”,然而,來到單志政家,看到他把6箱石頭擺放在地上后,她和其他工作人員都驚呆了。“真沒想到,他家里竟然珍藏了那么多‘寶貝’。”阿米染說,他們清點了一下,共有106件,憑借以往的工作經驗,大家判斷這些文物年代約在戰國以前。
  阿米染說,起初,工作人員以為要出錢向單志政征集這些文物,沒想到,單志政說:“你們拿走吧,我不要錢,全部捐給你們。”隨后,單志政又帶著工作人員來到他家農田,“原來他家農田還存放了9件文物”。工作人員對這115件文物全部進行了認證登記。
  據博州博物館館長李留仙介紹,像單志政這樣一次性捐獻上百件文物的農民,還是頭一次遇到,“我們準備向政府申請給他一些嘉獎,文物部門急需這樣的百姓支持”。
  22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張鐵男說,經初步認定,單志政捐獻的這批文物年代應該在春秋戰國時期,而單志政家農田所在的位置,可能是史前聚落人(聚落是人類各種形式的聚居地總稱,且包括與居住地直接有關的生活設施和生產設施)留下的遺址。
  “結合這批捐獻的文物來看,砍砸器比較多,說明當時的古聚落人有可能手工業比較發達,石磨盤和石棒說明他們在從事農業加工”,張鐵男說,近年來,考古人員在北疆的考古工作多是墓葬發掘,遺址發掘極少,“這批文物提供的信息,和這個遺址點的發現,對研究北疆史前聚落人的生活、生產方式,以及經濟形態等具有很高的價值”。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