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發展進入實質性拐點:短缺與過剩并存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3-26]
3月2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在京發布《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12~2013)》。該藍皮書指出,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進入實質性拐點,文化市場從總體“短缺”轉向“短缺”與“過剩”并存。
藍皮書指出,2011年我國文化產業法人單位增加值為13479億元,比2010年增長21.96%,盡管仍然保持高速發展態勢,但增速明顯放緩。根據測算,2012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將達到16000億元以上,增長速度為18%左右。總體來看,2012年,我國文化產業面臨產業外部宏觀經濟形勢下行的壓力和產業內部政策效應衰減的影響,增長速度會在2011年的基礎上繼續減緩。
藍皮書認為,2011年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呈現的顯著特點有:主要門類增長迅速,規模擴大;數字內容產業發展迅猛,數字出版繼續保持強勁增長態勢;國有文化企業和國有控股文化類公司表現良好;文化產品進出口增加,視覺藝術品出口增速最快;文化體制改革全面提速,限期完成;政府支持力度進一步加大,配套政策紛紛出臺。
十八大的召開將開啟我國文化產業的新發展周期。藍皮書指出,我國的文化產業已經進入拐點,出現了4個方面的重大變化:一是文化市場已經從總體“短缺”轉向“短缺”與“過剩”并存,將迎來大規模洗牌和兼并重組浪潮;二是文化產業已經從分業發展走向融合發展,文化產業內各個行業主管部門主導的發展,將越來越為跨行業的融合發展所取代,甚至為文化經濟普遍融合發展所取代;三是文化產業將從區域性競爭發展走向統一市場條件下的整體協調可持續發展,地方政府本位的發展模式將為國家層面的、由綜合經濟管理部門主導的發展模式所取代;四是文化管理體制將從行政性的行業分層管理走向面向市場的綜合性大部制管理。
藍皮書建議在3個方面加強研究:為應對“短缺”與“過剩”并存的新形勢,研究相應對策;應對建立統一市場和實行融合發展的轉型要求,合并原有分業管理的體制,盡快組建綜合文化管理機構;面對上一輪發展的“政策紅利期”即將結束的局面,以深化改革開啟新的“制度紅利期”,提供新的發展動力。
電視網絡時代即將來臨
2013年“文化藍皮書”認為,目前視頻網站涌入電視劇和綜藝節目等電視市場,網臺聯動步伐不斷加快。可以預見,電視即將步入一個全新的網絡時代:第一,互聯網站競相高價購買電視劇等節目內容,電視劇網絡版權價格飆升;第二,電視臺和互聯網全方面相互聯動和滲透,在影視劇生產、包裝、營銷等方面開始全面融合;第三,視頻網站加大自制內容的力度,并開始向電視臺反向輸出;第四,《持有互聯網電視牌照機構運營管理要求》的出臺使得互聯網電視機頂盒獲得進入市場的合法身份,進一步促進了網絡電視的發展。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