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最新版中文在线天堂/英语老师乖乖掀起裙子的/久草电影在线播放/神马电影天堂网

您的位置:首頁 > 國際傳訊

希克捐贈藏品帶來毀譽參半 價值13億港元受質疑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07-25
  “尤倫斯的甩賣和希克的捐贈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件事,只是它們湊巧發生在12個月之內”,如果硬要說兩者之間有什么聯系,也只能說明,不同收藏家對待自己藏品的態度。”香港M+視覺博物館行政總監李立偉在面對外界種種質疑時,面帶不悅地這樣說。

  瑞士收藏家烏利·希克將其中國當代藝術收藏中的1463件作品,捐給了尚在籌備中的香港M+視覺博物館,據說這批藏品的市場價值約為13億港元。誰也沒想到,這一慷慨的捐贈行為收獲的不僅僅是贊譽,也有鋪天蓋地的批評和質疑。

  有人對13億港元的估值表示懷疑,有人甚至說“希克的藏品有些是垃圾”,更有人聯想到2011年來自法國的中國當代藝術大收藏家尤倫斯夫婦一次賣出自己的100多件中國當代藝術藏品,認為“西方收藏家正在‘清倉’中國當代藝術”。這些批評和質疑之聲不僅出現在各大媒體上,甚至在美術界內部引起一場規模不小的微博罵戰,身為資深策展人的皮力和中國美院在讀博士聞松就此事各執己見,微博互罵,更引來大批粉絲圍觀。

  說到底,西方收藏家的一舉一動,都牽扯著中國當代藝術的神經。更暴露出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脆弱。據調查資料顯示,在尤倫斯夫婦所擁有的近2000件中國文物藝術品中,將近80%屬于當代藝術范疇,而希克單是最近一次向香港M+博物館捐贈的1463件中國現當代藝術藏品,就占他藏品數量的一半以上,因此,稱他們為“當今世界首屈一指的中國現當代藝術收藏家”是實至名歸的。而此次捐贈不僅引發了相關專業人士對私人藏家手中所藏中國當代藝術品走向的關注,也使坊間流傳著許多對中國現當代藝術品發展趨勢的聯想與猜測。

  第三方估值13億港元

  2009年,希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婉轉表示了自己對待藏品的態度:“如果藏家購買藝術品的目的就是為了再賣出去,這是沒有問題的,每個人都有選擇的權利。但是,如果藏家購買藝術品是要展示一段歷史,是一定要捐贈給藝術機構的。”

  現在,希克似乎是在實踐自己的諾言,不過烏利·希克的此次捐贈是以“半賣半贈”進行的,除了價值13億港元的捐贈部分之外,M+還將向希克購買他的47件藏品,價格約為1.77億港元。此事引起了截然不同的評價。贊其一方稱,希克的行動體現了對藝術的崇高尊重。而另一方的評述則頗為犀利,稱其為“半賣半送”式的打包傾銷行為。批評家江因風在《希克的捐贈式傾銷幕后》博文中,提出自己的觀點:“希克此次捐贈的作品,大部分是沒有多少市場價值的。”盡管目前中國當代藝術還處于一個市場熱潮,過去20年價格也一直處于上漲的趨勢,但其市場價值仍處于一個待驗證的階段。“13億港元”可以說是此次捐贈最受質疑的一個數字,那么這個數字是怎么得到的呢?

  M+行政總監李立偉近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做出回應,聲明這個13億的估值不是M+定的,而是通過第三方估值來確定的。“第一步是請國內外幾家著名的拍賣公司都報出他們的估價,提出方案,以及他們估價的依據。M+對比過各公司的資質之后,才挑選了蘇富比。他們派一個‘專家四人組’去瑞士一件件地看作品,對每一件作品進行估價,然后再就每一個作品的估價報給我們。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M+是沒有參與估值過程的。”除了以上,對整個估值過程完整細致的闡述之外,李立偉于此同時也進一步說明,此次M+為購買希克藏品支付了1.77億港元,而實際上,他們對這批作品所付的錢,是低于藏品實際價值的。

  國際上常見“半賣半贈”

  而對于市場上“半賣半送”這種捐贈方式的質疑,李立偉也主動提出解釋。他說:“這種模式在國際上是非常常見的一種模式,而且正漸趨流行,特別是針對藏品量非常大的藏家。”他還特別耐心地介紹講解了這種模式的由來及其使用的廣泛性。

  據了解,這種模式是由意大利的一位收藏家Givseppe Panza(于2000年已去世),在20世紀80年代創立的。他的藏品多而廣,從晚期的抽象表現主義的作品開始,同時也有早期波普藝術的藏品。在20世紀80年代,他把這些藏品中很大一部分都捐贈給了位于洛杉磯的MoCA博物館(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當代藝術博物館)。當時他開出的條件是,MoCA要支付大概藏品總價值20%到25%的錢。在90年代,他把自己的第二部分藏品——極少主義的作品捐給了古根漢姆博物館,同樣,博物館也是支付了20%到25%的錢,然后他就“半賣半贈”了全部的藏品。同樣使用這種模式的案例,大概發生在4年前。一位倫敦的藝術品交易者把他的藏品捐給了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和蘇格蘭的國家博物館,每間博物館各支付了大概22%。除此之外,在柏林也有類似的案例。

  由此不難看出,“半賣半贈”的模式的確是許多藏家與藝術機構之間經常使用的方式,那么,為什么要使用這種模式呢?李立偉也深入解析了其中原因。

  眾所周知,大師級收藏家的藏品數量巨大,價值驚人,而大收藏家通常也經濟實力雄厚,博物館所擁有的收藏經費在一件件珍貴高價的藏品面前,通常顯得非常渺小。博物館、美術館希望收藏家的藏品能夠在自己的館內展出,就要向他們展現自己的誠意。“美術館之間也是存在競爭的,我們希望得到更多藏品,就要爭取與收藏家建立關系,比如通過請收藏家吃飯、邀他們成為我們的委員會成員等社交方式,來獲得能夠得到收藏品的機會。”美術館與收藏家之間的相處,就好比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讓收藏家感受到了美術館的誠意,那么才有合作的可能。至于博物館支付給收藏家的藏品價值的20%,看起來的確也是一筆非常大的數目,但博物館從收藏家那里所得到的東西的價值,通常是這個數目的5到6倍價值的藝術品。“那么對于M+來說,我們拿到的藏品是高于支付價格十倍價值的藝術品。我們現在購藏的經費也只是我們接受捐贈金額的12%。所以支付現金購買更多的是向收藏家表明一個心理上的忠誠度,或者說是堅定程度。”李立偉如是說。

  為什么選擇香港?

  對于希克捐贈一舉,佳士得高級副總裁、中國執行董事蔡金青在微博中評論:“這是藝術收藏家的夢想:讓藝術作品呈現完整的故事,一個親歷中國當代藝術成長的故事。希克選擇香港,是因為其自由氛圍能提供給藏品一個更好的生存空間。”而批評家江因風在另一篇博文《藝術海盜希克的落幕賭注》中則表示:“希克與香港M+博物館的交易,是希克落幕而孤注一擲的大賭注。而政府大力度打擊國內國際藝術資本和規范藝術品市場的有效應對措施對希克是巨大的沖擊,從操控藝術品價格和政治等綜合因素考慮,退守香港是希克被逼而無奈的選擇。”

  為什么是香港,而不是其他地方?據了解,此前內地其他美術館也曾與希克聯系,希望能夠系統地收藏或是展示這批藏品,但最終都不了了之。對于這一點,希克本人在今年6月底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到,之所以選擇將如此珍貴的藏品交給2017年方落成的香港M+博物館,除了完成自己想讓藏品留在中國、讓藏品獲得自由生存空間的心愿之外,也是在對展覽場地布局、藏品未來發展的綜合考慮下,所做出的決定,而并非一時心血來潮的草率決定,尋找合適的捐贈機構也曾花費了幾年時間。

  今年被香港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委任為M+高級策展人、同時也是希克好友的皮力博士,在采訪中贊許道:“希克的藏品系統而完整,終于成系列地、完整地留在了中國。這也是之前與希克多次討論中,希克所希望看到的結果。香港寬松的氛圍讓藝術從業者能在更寬松的環境下,建立一個研究中國當代藝術的平臺。” 皮力還分析指出:“希克最終選擇香港,除了內地場館沒有準備好,關稅也是重要原因。根據《國有公益性收藏單位進口藏品免稅暫行規定》,內地省級以上的國有美術館在接受海外藝術品捐贈時,可對進口藏品實行免稅,但民營美術館暫不享受此待遇。這意味著民營美術館在接受海外藏品捐贈時,需繳納進口關稅(今年暫行6%)。烏利捐贈的藏品估價人民幣超過10億元,如果接受捐贈,民營美術館將繳納大約6000萬元的關稅,而在香港則不存在這個問題。”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