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秋拍大幕已經拉起,蘇富比、瀚海等知名拍行都以喜人的成績收關。自今年春拍開始,以中國書畫、紅色題材經典油畫為代表的版塊領風氣之先,打破金融危機后的僵局。
至于今年秋拍怎么看的問題,好似也已不是很重要的問題了。因為從現在開始,好似整個藝術品市場已經開始走出金融危機的泥沼。危機就這樣過去了嗎?這樣的發問中,我們多少感覺到有點不真實。
從現在開始
無論是對于所有藝術市場的投資者,還是中國藝術品市場其他從業者。我們都是第一次經歷全球性經濟危機,這也是自2003年夏以來,中國藝術品市場經歷跳躍式發展后,中國本土當代藝術市場第一次經歷的衰退。后金融危機時代的調整,顯然也超出了所有中國藝術品從業者和投資者的全部歷史經驗。
從現在開始如何看待這個行業的將是一個重要命題。從現在開始,我們必須把中國與全球市場一起整體看待,中國當代藝術的價格將長期處于增長階段。而金融危機所帶來中國的卻是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中國所有其他行業一樣,中國將是最重要的區位優勢。作為一個投資者而言,從現在開始的投資程序將是:選國家,再選藝術家,其次才是選作品。我們最大的優勢在于中國。
資本的犀牛永遠是不奔馳到最后不罷休的。過去兩年,在當代藝術市場的資本以最急功近利的方式瘋狂奔跑。遭到金融危機影響,遭遇重大挫敗。但一個月前,香港蘇富比2400余件拍品總成交額達到13億港元,比2009年春季拍賣高出88%。而剛剛在月中落槌的北京瀚海取得了“開門紅”,22個專場總成交達10.55億元,創內地拍賣單季新高,緊隨其后的北京榮寶也以85.75%的高成交率完成秋拍。
而市場中的資金總量是有限的,不是流向這里就是流向那里。資金的流向將意味著此消彼長,交易換手。意味著藝術市場新的版塊格局。版塊格局的變化是今年秋拍一個重要的關注點。在眾多的版塊格局的變化中,70后年輕藝術家版塊的提升值得尤其關注。
70后年輕藝術家的“百萬軍團”的顯形
以過去兩年成交數據來看,70后年輕藝術家的版塊無疑是成長最快的版塊。這一點而言,無論是交易金額的增長,還是交易數量的增加。而以藝術家的作品的成熟度和社會知名度而言,70后藝術家中尹朝陽、韋嘉、李松松,管勇,李暉、等藝術家都逐漸在走向成熟。走向公眾。公眾知名度其實伴隨他們各自藝術市場的增加,社會收入階層變化,媒體宣傳而來。
如果以單件作品超過百萬人民幣為標志,70后藝術家中有近10個藝術家的單件作品成交金額超過百萬。并且這樣一個70后年輕藝術家“百萬軍團”的規模正在逐漸的擴大。70后年輕藝術家“百萬軍團”的顯形無疑將意味著一個新格局的出現。
透過投資者看市場
自2003年夏開始,油畫、雕塑為主體的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一個跳躍發展的時期。藝術品市場投資的成熟度是個逐漸的過程。作為投資者的信心和流通性上來考慮,后經濟危機時代,藝術品市場的投資上的定位顯得尤為敏感。重要的是資金需要找到新的增長點,并且跟隨它的腳步。
如果預言新的版塊格局,版塊格局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哪幾個方面呢?通過合并同類項,我們將中國藝術品市場劃分為:1、中國第一代老油畫家、2、文革后50、60年代藝術家版塊(后89藝術家)、3、70后年輕藝術家,等等。
在過去三年的時間中,以投資者的眼光來看,文革后50、60年代藝術家版塊(后89藝術家)經歷過第一輪的藝術市場的發展,已經經歷一輪爆發,天價頻出,明星藝術家名單基本穩定下來,很難再有投資操作空間,需要等待下一輪的換手。而且從市場行情來看,賣家惜售,價格進入盤整期,盤久必跌。中國第一代老油畫家作品是內地藝術市場的起源之一,最早為臺灣畫廊業主開發。而且目前大多數籌碼仍集中在少數人手中?;I碼數量過于集中,不容易購藏到手。而近現代書畫是藝術品市場的長跑冠軍,作品數量龐大,愛好者廣泛。所以這個版塊也集中了市場中比重最大資金量,所以仿佛今年秋拍近現代書畫變得炙手可熱。市場行情也達到一個新的爆發點。買家也紛紛利用這個時間段,換手出貨。70后年輕藝術家隨著自身藝術價值的認定,價格已經進行快速的成長階段,恰恰正在等待著全面的引爆。
注:拍賣數據分為:1、單件作品歷史成交價2、歷史成交金額3、歷史成交件數4、2009年秋拍作品上拍件數。
數據采集標準:保利、嘉德、佳士得、蘇富比、羅芙奧、西泠、泓盛、誠軒
數據采集時間段:2006,5——2009,11
秋后算帳:秋拍后的整體清算
嘗有人言:市場的基本規律就是周瑜打黃蓋——一個愿打,一個愿挨。市場永遠沒有過錯,永遠不要去指責市場。而對于投資者不應輕易忘掉傷痛,投資者應該關注必然來臨的調整,調整將是利益的重構和有限資源的重新配置。
自2003年夏開始,油畫、雕塑為主體的中國當代藝術拍賣進入一個跳躍發展的時期。中國當代藝術在市場不斷面臨著爭議,不斷推出新的炒作產品是藝術品市場是其自有規律的。
文革后50、60年代藝術家版塊處是否在衰落轉手期呢? 70后藝術將以怎么樣的姿態噴薄而出?而80后獨生一代版塊又將怎么樣下一輪醞釀成熟?……將有待秋后整體“清算”,進一步觀察。
附件: 70后百萬軍團的學術價值認定:
1、尹朝陽:
尹朝陽哪怕在畫一個肖像、畫一個人物的時候都有敘事性。不管他用表現主義、還是寫實的表達方式,都隱含著這種敘事性風格。不過近期他的作品面貌和內涵有了變化,其中一個明顯的過渡就是從個性化敘事轉到宏大敘事,從洞察個人意識轉化到關注社會意識。但敘事性一直是貫徹始終的。(策展人:顧振清)
2、梁碩:
梁碩的作品能喚醒人們麻木的良知和同情心,他以簡單而直接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對身邊社會環境的變化和真實的個人情感體驗。在他那外表看來平實質樸甚至粗礪的作品外表背后,卻隱含著頑強的生命張力?;蛘哒f是新的生存環境使民工們的生命和身體煥發了新的能量。在這些活鮮的直楞楞的作品面前,引起觀眾對許多社會和文化問題的關切和思考。(批評家:張朝暉)
3、李松松:
李松松用足以覆蓋一切的一層厚厚的油畫顏料繪畫,在過去的三年中,畫了五十多張作品。開始時候的作品基本上是單色調的,筆觸粗放而強勁,黑白色調的畫面中,層次和色彩關系承載著堅實的秩序,粗獷的筆觸概括和營造了不尋常的視覺震撼。在近期的畫面上,色彩從早些時候的單色轉變為畫面的局部區域的多種單色,形成了不同色塊分割、不同區域層次的同一情節的場面。只有在不多的幾張小畫中,色彩的邏輯是和現實的經驗相似,色彩在繪畫中的作用同步或接近于自然無干擾的情形。在另外幾張畫中,畫面附著在一種金屬鋁板上,鋁板均勻的金屬反光、機械加工的生冷光潔的表面、銀灰色調與周圍環境的映照,暴力的介入,與厚重凝重的筆觸形成了刺激的視覺經驗。(藝術家:艾未未)
4、管勇:
管勇的藝術,以個人獨特藝術語言特征及理念,突顯中國改革開放,社會急劇轉型變革的過程中,對這個時代及其個體進行的深度思考,展現他對中國社會當下性、時代性現象問題的關注,由此進而延伸入對中國社會、歷史宏觀維度的審思。(批評家:杭春曉)
5、張小濤:
張小濤的作品,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他對于人性和社會中的黑暗的敏感體驗。但是,實際上他又不是一個哥特主義者。他其實更相信人性中的光芒,更渴望生命中的善良和愛。所以,在他的那些充滿緊張、壓抑、灰暗和傷感的畫面背后,閃爍的是一束人性的理性之光。就像古希臘的悲劇,“把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其目的并不是為了傳達一種悲觀絕望的情緒,而是在這種震驚、顫栗的效果中,讓人們知道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東西的價值。(批評家:吳鴻)
6、夏俊娜:
夏俊娜是聰明的,她的聰明不只反映在繪畫創作上,而且表現在她取得成績之后的態度上。她沒有飄飄然,她以平和的心境,以平常心對待路程中的順利。(理論家:邵大箴)
7、李暉:
李暉的創作始終圍繞著“物性”和“精神”這兩個層面的探索和研究。他非常善于在俗世生活的細節中發現不為人所注意的那些存在于瑣碎的商品物質社會的包圍下所隱藏的種種豐富的精神性的內涵,它們超越日常生活的經驗,體現了在當代特定的文化和社會語境下,現代科技和人工的材料對于人性和精神層面所可能施加的影響。(策展人:韓之演)
8、熊宇:
熊宇是繼羅中立、何多苓、張曉剛等人之后中國油畫“四川畫派”的新秀。他的畫被有些人稱為“新卡通繪畫”,但他的努力絕不只是停留在卡通化的表現方式,其作品在漂亮虛無中彌漫著一種略帶憂傷的詩意。最近,熊宇開始畫塔羅牌,這種古老而神秘的占卜方式在他的畫中又成為一種充滿哲理的人生思考。(批評家:朱其)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