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有天津沈陽道,后有北京潘家園”。乾隆年間宮中擺設的葫蘆瓶、曾經拍出一千多萬高價的明成化青花九秋罐、明代早期的攜琴訪友大梅瓶,都出自這個古物市場里最具特色的地攤;馮驥才、馬未都,這些文化界收藏界的大腕早年間都是這個古物市場里“淘寶”“撿漏兒”的常客……近年來,“草根”味十足的沈陽道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眾多的收藏愛好者慕名而來,并伴隨著全國范圍內不斷升溫的收藏熱變得越來越熱。
前不久,在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驥才揭牌下,新沈陽道古物市場正式開街。大紅色的仿古門樓,古韻濃郁的街道,褐色的店鋪仿古門……經歷了幾十年的變遷,擁有著121家店鋪和600多個地攤的沈陽道古物市場正如同一艘乘風破浪的艇,在全國的古玩大潮中不斷前沖。
每周四的大集,是沈陽道最熱鬧的時候。從凌晨三四點起,就有人在市場里擺開攤位,東北、山西、陜西、北京、山東……你能聽到操著各種口音的人在這里買賣東西。穿著舊褲子、背著又臟又大的書包的,八成是老淘客;背著挺新的書包、四處新鮮地看東西的,一準兒是慕名而來的游人;要是運氣好,也許還會瞧見郭德綱、楊少華這樣的大腕兒;在早些年,馮驥才、馬未都等人也都是這里的常客,而在那些看上去挺普通的面孔中,或許就有故宮博物院和全國各大博物館來的專家學者。
從舊物交換點到淘寶風水地
“20多年前,沈陽道還是一條普通的街道,狹窄的街道兩側是平房,誰也沒想到這條貌不驚人的街道會變成全國聞名的古物集散地。”沈陽道辦公室負責人告訴記者,當時,街道居委會的工作人員看到居民家中有很多閑置的物品,便嘗試著舉辦“舊物交易大會”,在哈密道42號(原四面鐘街道辦事處院內)每月進行一次舊物交換。此舉得到了居民的歡迎,附近的居民紛紛拿出家里用不著的舊東西到沈陽道交換,后來,由于規模不斷擴大,活動地點改到沈陽道,每半月組織一次。
為規范交易活動,1987年春天,沈陽道上建起了舊物市場,漸漸開始有人拿出家里傳下來的首飾、古董等來交換,一些獨具慧眼的收藏愛好者從“破爛”中撿到了寶貝,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在沈陽道可以“淘到寶”“撿到漏兒”,后來全市乃至全國范圍內的古玩玩家都慕名而來,沈陽道也就搖身一變,從自發的舊物交換場地變成了專門的古物交易場所,沈陽道古物市場自此正式形成。“當年的沈陽道古物市場可沒有現在這么漂亮,最初這兒沒有店鋪,用四根鐵棍挑起一個頂棚就是攤位,后來和平區政府投資修建了店鋪和棚亭,市場逐漸變得規范了。”
“舊物交易大會”本不新鮮,各區都有,為何唯獨沈陽道發展成為古玩市場呢?據介紹,天津的收藏文化由來已久,在近百年前開始進入繁盛期。從沈陽道向西北走三個街口,走到鞍山道上,就能看到溥儀當年的舊居靜園與張園——沈陽道及其附近地區當年曾是租界,許多清朝的遺老遺少、民國年間的權貴都曾在此居住,其中包括小德張、張學良等人,許多顯要來津時,都曾攜帶珍玩。與此同時,天津本就不乏“八大家”這樣的富豪,家藏甚豐,且又出現過安麓村、周叔弢、張叔誠、汪士元等收藏大家,所以天津歷來“有東西”。天時、地利、“物和”,讓沈陽道及其附近早就具有了古玩交易的傳統,早在民國年間,離沈陽道不遠的天祥商場中就不乏經營古玩的商家,使這一帶成為古玩交易的集散地。
從地攤鐵皮屋到亮堂門臉房
“有——二十年了吧。”坐在沈陽道古物市場的辦公室里,李國祿一手摸著茶杯,一手撫著額頭回憶說。從屋內的窗戶向外望去,對面就是他的店鋪,那是一幢二層的小舊樓,上面一層還住著老住戶。從店鋪的磚墻、門楣和兩側的廊柱上,可以大概看得出這些建筑的“年齡”,仿佛在訴說著年復一年時光在這里留下的點點滴滴,對李國祿來說,他已經看著沈陽道改變三次了。
沈陽道成為古玩交易之地是在1987年。那時李國祿還只是一個收藏者,經常到沈陽道淘貨。他一個月掙四十多塊錢的工資,有一半都要花在古玩上。后來,出于“以藏養藏”和養家的考慮,他在沈陽道賣起了古玩,和所有初來此地的生意人一樣,擺起了地攤。
“就在地上鋪一張報紙,把東西擺在上面。”李國祿說,那時沈陽道幾乎全是地攤,滿街是人,滿地是貨,他連個坐的地方都沒有,有時一蹲就是半天。攤位擺在露天里,就要看老天爺的臉色,三九天穿軍大衣還算是不錯的,遇到雨雪天氣,連攤兒都出不了。后來有一陣兒市場里擺設了鐵案子,但他照舊要在街面上風吹日曬。
這種情形持續到了1992年。那一年沈陽道正式成立“古物市場”,搭建了許多鐵皮屋子,還蓋了一些磚房,李國祿便和一批人一起從地攤挪到了屋里。“我主要經營瓷器,東西放在屋里不磕不碰,而且風不吹雨不淋,挺好。”李國祿的生意做得很順,幾年后又搬進了現在的店鋪里。
這間門臉在沈陽道算是最好的屋子之一,仍然顯得很破舊。沈陽道及其周邊沒有多余之地,無法架設鍋爐,所以盡管店鋪里都有管道,卻不通暖氣。有的商戶裝了空調,多數還點著城市里已不多見的爐子,即使如此,這些店主們還得在屋里穿著大衣。
沈陽道地勢低,下雨就存水,早年間最嚴重的時候,積水能有近一米深。李國祿在鐵皮屋子的時候,最怕下雨,天變臉的時候根本就不敢離開市場,得隨著水勢的變化,不斷把貨物搬到高處,后來搬進店鋪里,門口有半米高的臺階,多少改善了些,可還是進過兩次水,泡了不少東西。
可就算條件再差,李國祿也從未動過離開沈陽道的念頭。他說自己是生意人,哪里生意好做,就會奔向哪里。這么多年過來,這里早成了天津古玩界的中心之地,用圈里人的話來說,“‘魂’在這兒”。
從李國祿的店鋪外向不遠處看去,就是友誼新天地商城,再向外延展,就是濱江道和南京路這樣的繁華之地。而2009年,沈陽道也被打造成步行街,和周邊的風景一同融入旅游線路中。所以,李國祿很看好。“地面、門臉兒都亮堂了,肯定更能吸引游客,商機也就來臨了。”
從“小打小鬧”到“古玩龍頭”
如今,改造后的沈陽道古物市場在兩側的店鋪和棚亭前仍然擺滿了地攤。密集的地攤與煥然一新的沈陽道新街,呈現出魚水相融的繁華景象。打算“撿漏兒”的顧客仔細地看過每一個攤位,搜尋著亟待發掘的寶物。店鋪的老板有時走到外面,和門口的攤主聊天打諢,喝茶下棋,相處融洽。“只要地攤不把店的門口堵上,留出一小塊走路的地方就不影響店鋪的生意,要是沒有這些地攤,恐怕還吸引不來這么多顧客呢。”李國祿說。
周四的時候,有不少攤子甚至擺到了店鋪門口的臺階上,只差一步就進了別人的地盤兒。但店鋪的主人們很少說什么,因為不少人也是擺攤起家。況且,攤位和店鋪是互補的,想淘貨也好,想尋高級玩意也罷,都可以在兩者間來回流連。沈陽道的草根氣質,讓人對它生出親近之心。而對于古玩這種需要把摸鑒賞的行當來說,消除距離感無疑是至關重要的。
“沈陽道真出過不少好東西。”經營多年的李國祿感慨地說,“乾隆年間宮中擺設的葫蘆瓶,當時賣價幾萬、后來拍賣出一千多萬的明成化青花九秋罐,明代早期的攜琴訪友大梅瓶……有不少都出自地攤。那時曾有一筐光緒官窯的粉彩,賣價幾千元,可是沒人買;一對紫檀太師椅,三千元,居然賣不出去。這樣的情形,在今日已經無法想象了。”人靠衣裝掙面子,古物市場則靠名貴之物“抬色”,也正是這些器物的出現,讓沈陽道出了名。出名了,就能聚斂人氣。這么多年以來,北方各地的買賣家都要來沈陽道做生意。
據介紹,現在古玩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像北京等一些城市的古物市場發展很快,面臨這種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沈陽道古物市場的無形資產品牌價值也將進行保護,根據市、區發展規劃同步發展,并保持原汁原味,使之成為天津市最大,最具活力的古物、古玩專業龍頭市場,成為中心繁華區頗具盛名的特色市場,擴大在全國眾多同業商家中的影響力。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