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畫市場泡沫日隆 價格走高背后的炒作之風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06-06-05]
在北京,6月初本年度春拍即將掀起高潮的時候,傳來了香港佳士得春拍利好的訊息——華人畫家朱德群的《紅雨村,白云舍》以2588萬港元成交,常玉的《明黃瓷瓶中盛開的花朵》以2106.4萬港元成交,廖繼春的《花園》以1692萬港元成交,他們或刷新紀錄,或再創新高,令人刮目相看。
佳士得春拍中僅油畫就創造了3個億的成交業績。水漲船高。其中內地的一些新銳油畫家,特別是在“
當代藝術”范圍內功成名就的一批畫家,在這次拍賣中也都有突出的表現。今年是佳士得在港舉行拍賣活動的20周年紀念。因此,佳士得于5月28日至6月1日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了亞洲區歷來規模最大的拍賣會。面對“僅油畫就拍出三個億”的成交記錄以及近年來油畫在內地各拍賣會上價格的不斷走高,過去業內人士指出的在拍賣業中的炒作之風,也明顯地傳染到海外的拍賣業中。
當然,我們無須質疑其成交的真實性,也無須用市場的實際價格與其比對,因為,油畫價格的整體攀升是事實,而價格攀升中市場炒作激起的泡沫,也是可以看得到的事實。因為吹牛不上稅,所以,價格的炒作也就成為一種普遍的行為。藝術品市場中普遍的炒作或操作,已經向娛樂化的方向發展,在當代藝術品市場中已經形成一種不治之癥。因此,在面對世界藝術品市場格局的時候,不應將市場中的炒作視為中國藝術品市場中獨有的毛病,更不應該以此簡單地作為中國藝術品市場不成熟的例證,而應該看成是這個行業內通行的職業病。
近年來油畫在中國藝術品市場中是暗流涌動。市場價格的不斷攀升增強了許多人投資油畫的信心,所以,油畫藏家的隊伍迅速擴大。雖然油畫傳入中國不過百年的歷史,而主流性的國畫又有著廣泛性的群眾基礎,可是,在中國,“油老大”卻是一個特殊的現象。過去,“油老大”是因為文化和發展的具體問題所造就的,并沒有得到市場的支持。今天,在文化和藝術多樣化的現實中,“油老大”盡管成為一個歷史的話題,可是,油畫實際地位的提升和穩固,卻得到了市場的支撐。所以,當公眾還沒有來得及看清這一潮流的動向時,油畫市場的春天轉眼就是柳暗花明。實際上只要看看近年來美術館內經常不斷的大型油畫展覽,就可以說明一些問題。與國畫界不同的是,油畫界不是通過各種形式的筆會而獲得展覽或活動的資金,而是由油畫的藏家所支持。
基于文化上的因素,目前中國油畫的藏家大致可以分為兩個群體。寫實類的油畫大都是國內的藏家,而屬于“當代藝術”的油畫大都為國外的藏家。這兩部分藏家因為利益的問題,利用市場的操作,在某種程度上都影響到當代中國油畫的創作以及發展的方向。市場成就名家,市場突出風格,市場形成符號,市場影響潮流,成為當代中國油畫發展中的一個突出的現象。前者越來越商業性而繪畫性越來越弱,讓人膩味;后者越來越怪異,同樣充滿了另外一種商業性的味道,讓人困惑。
來源:美術報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