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最新版中文在线天堂/英语老师乖乖掀起裙子的/久草电影在线播放/神马电影天堂网

您的位置:首頁 > 名作賞析

到文物講中秋故事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4-09-17



明青花瑤臺賞月圖瓷鍾三組人物圖


  一輪明月,寄托著中國人幾千年的團圓情感。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這些中秋時節耳熟能詳的故事流傳甚廣,也被古人刻畫在了一件件精美的文物里,留在時間的長河中。

  在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有一枚西漢時期的“蟾蜍玉兔”瓦當,這枚瓦當是國家一級文物,也是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瓦當直徑22厘米,左側為一只玉兔,右側為一只蟾蜍,外圍布滿桂樹樹枝。瓦當上的玉兔不同于常見的臥兔形態,而是后肢站立,前肢上伸,雙耳后豎。制作者捕捉到兔子騰空奔躍的動感一瞬,整體形象帶有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另一側,起跳的蟾蜍也活靈活現,它圓目突起,大腹鼓圓,四肢曲張,造型生動傳神。

  西安秦磚漢瓦博物館館長任軍宜曾表示,這枚瓦當出自陜西省西安市漢長安城建章宮遺址,“大”是它最大的特點,漢代瓦當大多直徑15至16厘米,而“蟾蜍玉兔”瓦當直徑超過20厘米,是西漢瓦當中的精品。“可以想象,月圓之時,漢代宮廷之中,古人在‘蟾蜍玉兔’瓦當的屋檐之下飲酒對月的場景。千百年來,中國人對‘但愿人長久’的美好寄寓、‘天涯共此時’的盎然意趣從未改變。”任軍宜說。

  自古以來,賞月、吃月餅承載著人們對于闔家團圓、幸福美滿的美好愿望。那么,古人是如何賞月的,他們吃的月餅又長什么樣?一系列問題在文物中也能得到解答。

  在湖北省博物館,明青花瑤臺賞月圖瓷鍾就刻畫了一番唯美的賞月意境。據了解,這件瓷鍾于2001年出土于湖北省鐘祥市梁莊王墓,現陳列于“梁莊王珍藏——鄭和時代的瑰寶”展廳的中心位置。走近明青花瑤臺賞月圖瓷鍾,細看白釉光潔肥潤,青花溫婉如絲。瓷鍾外壁的“瑤臺賞月圖”,繪有遠山、祥云、花草和三組人物,圖中人物遙望同一輪明月,沉醉于皎潔的月色之中,反映了中秋節祭月、拜月、賞月這一習俗跨越千年的傳承。

  中秋佳節吃月餅,既是品嘗美食,也是傳承文化。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一塊唐代寶相花紋月餅正在被市民游客們圍觀,這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唯一一件唐代月餅式食物文物。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文博副研究館員孫維國介紹,唐代寶相花紋月餅以小麥粉為原料,模壓成型,烘焙而成,反映了唐代人們高超的面點制作技藝。吐魯番氣候干旱、降雨較少,可以使水分迅速蒸發而不變質,這就使得大量的文物,尤其是食品得以保存至今。此外,專家們根據同時出土的文物推測,這塊月餅的餡兒里可能含有核桃、棗、葡萄等。

  中秋佳節,皓月當空。在各大博物館的藏品中追尋中秋的蹤跡,遇見文物里的中秋往事,品味古人的中秋節俗。我們得以發現,一件件文物中,體現著人們對中秋文化的傳承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