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最新版中文在线天堂/英语老师乖乖掀起裙子的/久草电影在线播放/神马电影天堂网

您的位置:首頁 > 考古發現

生活中的遺址博物館考古札記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3-03-18

  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集保護設施建設、考古研究、展示利用、環境整治、綠植景觀為一體。通過遠古與現代共生之生活場景,以全新的視角展示出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生活中的遺址博物館”

  于2017年11月由國家文物局批準立項建設的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022年3月對外開放試運行,2022年12月獲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公園涵蓋屈家嶺遺址全部保護范圍和部分建設控制地帶,博物館區、遺址核心區、稻作展示區已向社會開放。遺址公園還是湖北省級發展戰略“中國農谷”關鍵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將遺址保護利用與文化旅游、農業產業化發展、鄉村振興有效結合的模式,取得前所未有的社會、經濟、文化效益。

  大米,自古就是南方人的日需食料。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說:“楚越之地,地廣人稀,飯稻羹魚。”長江流域及南方世世代代飯稻羹魚,對于這樣的生產和生活模式建立的歷史,司馬遷沒有也不可能去追溯。水稻馴化與栽培的歷史,是在現代考古學的發展中逐漸清晰起來的。

  屈家嶺遺址發現于1954年冬,在石龍水庫干渠施工中挖出大量紅燒土、陶器和石器,在工地配合建設的湖北省石龍水庫指揮部文物工作隊展開全面深入的調查,發現并確認了屈家嶺遺址。1955年2月,中國科學院考古所張云鵬主持了遺址的首次發掘,這是湖北地區進行的第一次科學考古發掘。參與發掘的還有王勁等人,他們是湖北考古的開拓者。在屈家嶺有湖北考古布下的第一個探方,挖下的第一鏟,后來出版了湖北第一部田野考古報告,報告命名了長江中游第一個考古學文化——屈家嶺文化。

  在遺址博物館,展示著張云鵬主持的第二次考古發掘成果,包括紅燒土層、灰坑、墓葬等主要遺跡,出土遺物以彩陶紡輪、薄胎彩陶杯、彩陶壺和鼎、甑、盤最具特色。特別重要的收獲是出土了大量史前稻作遺存,開啟了在南方探索稻作農業發展史的序幕。

  屈家嶺遺址發現的碳化稻米,經當時中國農業科學院院長丁穎鑒定屬于粳稻。這是在長江中游第一次發現史前稻作遺存,對于稻作農業史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近年最新研究認為,屈家嶺遺址史前稻作遺存“與現在江漢平原普遍種植的稻種相同”,說明5000多年前的屈家嶺粳稻是一種馴化十分成熟的稻谷品種。

  屈家嶺遺址這些年陸續進行了多次發掘,發現遺址經歷油子嶺文化、屈家嶺文化和石家河文化等前后接續階段,揭示出遺址聚落規模巨大和等級較高的特點。出土遺物豐富,精致的蛋殼陶證實制陶業已達到很高水平。

  經過延續近半個多世紀的努力,考古學家已經探明屈家嶺文化是新石器時代晚期非常強勢且分布范圍很廣的一支考古學文化,湖北、河南、湖南3省都發現了這個文化的蹤跡。屈家嶺文化不斷向江漢平原周鄰地區擴展,影響西達陜西東南部,南達湘北,東達鄂東平原。

  屈家嶺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集保護設施建設、考古研究、展示利用、環境整治、綠植景觀為一體。通過遠古與現代共生之生活場景,以全新的視角展示出具有5000多年歷史的“生活中的遺址博物館”。在山水田疇之間,看著綠油油的秧苗長成黃澄澄的稻子,漫步在考古學家尋找到的第一個大米的故鄉,游客會感覺穿越到了5000多年前。

  遺址公園內還保留和修繕了考古隊當初入住的民居,陳列著發掘者使用過的物品。在屈家嶺遺址一角,青山翠柏之間,建成了考古學家紀念園。考古學家們將5000多年的歷史揭示給我們,我們會記住他們的故事,記住他們為考古事業做出的貢獻。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