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最新版中文在线天堂/英语老师乖乖掀起裙子的/久草电影在线播放/神马电影天堂网

您的位置:首頁 > 藝壇新銳

周秉益:毫厘間雕刻中式美學藝術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22-04-10


  每一個努力生活的中國人,都是最美的奮斗者。也正是因為億萬奮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國。十年,致敬每一個奮斗的你。讓我們一起,踔厲奮發新時代,篤行不怠向未來。

  一百朵形態各異的梅花迎風綻放,蜜蜂、蜻蜓游弋在花叢中,一派欣欣向榮的場景。這是浙江省寧波市政協委員、中國根藝美術大師周秉益“從藝40年系列”的最新竹根雕作品《一棵紅梅百花春》。

  “報春而不爭春,喻人嵌崎磊落,品德高尚,堅貞而有氣節。這幅作品主要想通過竹根雕的中式美學藝術展現傳統文化的韻味。”4月10日,周秉益在寧波市政協十六屆一次會議期間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如是說。

  從一個個粗獷的竹根到一件件蘊含百樣故事的竹根雕作品,在周秉益的一刀一劃中,雕刻了一個個光陰故事,展示著別樣中式美學藝術。

  1964年7月出生的周秉益自20世紀80年代起從事竹根雕藝術的開發、創新與研究,先后研制出“仿古竹根雕法”“局部巧雕法”“薄意雕”等多種技法并全面推廣。

  根雕是門技術,也是門藝術,主要有木根雕和竹根雕。寧波象山半島,不僅海洋資源豐富,海鮮聞名中國,境內山嶺起伏,亦盛產毛竹,因而竹子手藝人很多。

  “學習雕刻技藝,起初是為了謀生。”周秉益解釋說,早年間,竹器是家家戶戶必備的生產、生活用具,彼時在農村,手藝人較為吃香,“去別人家里做雕刻手藝活,不僅供飯,還可以賺工資。”

  從謀生手段到出口賺外匯,再到如今的傳播傳統文化,在從業40年的時間里,周秉益有過迷茫,有過困惑,但在躊躇過后則是對藝術創作的堅持。

  改革開放后,周秉益的雕刻事業迎來了高峰,“隨著一批人先富起來,國內對藝術市場的需求井噴,竹根雕市場供不應求。”

  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中國工藝品出口產業迎來春天。

  “20世紀80年代,我們每年都去廣州參加廣交會,無論水平高低,作品都會被國外客戶一掃而空,他們大多以美元結算。”回憶起根雕出口的“高光時刻”,周秉益表示,當時象山根雕產業主要出口東南亞市場,一年能創匯3億元人民幣。

  在行業出口熱潮下,周秉益順利賺得了第一桶金,“那時一個簡簡單單的毛竹筒作品就很受歡迎。”

  在高速發展的十年里,周秉益全身心投入竹根雕的創作中。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涌入根雕行業,行業失序、惡性競爭、品質下降等問題隨之產生,這給“成長”中的根雕行業帶來了沉重一擊。

  如何讓根雕產業健康發展?從求量到求質,20世紀90年代初,周秉益回歸到竹根雕藝術本身,致力在理念、技藝、主題上求突破,將品相美、意境美、時代美相融合,不斷開拓創新,創造藝術精品。

  在這埋頭沉淀的十年里,周秉益將傳統手工藝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創作數百件竹根雕作品,推動象山竹根雕從日常生活用品到工藝品再到收藏品的轉型,破局傳統手工藝日漸式微窘境,為這門老手藝注入新活力。

  而他也在這十年實現蛻變。1999年,他創作的竹根雕作品《紅顏》,榮獲中國根藝美術界的最高獎項——劉開渠根藝獎。

  赴以色列參加國際博覽會;去日本、阿曼等國家,開展講課交流和技藝表演……在打磨傳統技藝的同時,周秉益也積極走出去,讓中國傳統技藝獲得世界的認可。

  雖已走過40年創作時間,但在周秉益看來,現在正是他最好的創作年華,“時間的積淀是最好的創作元素,形成了我系統的美學認知,是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周秉益看來,中國竹根雕藝術雖然有了很大的發展,但在系統理論建設、人才隊伍培養、藝術風格突破等方面還存在許多不足,仍未能完全走出傳統手藝的范疇,形成傳統藝術的新語境。而這些也是他突破的方向。

  如今,周秉益正在打造象山竹根雕非遺生活館,“搭建竹根雕的對外展示平臺,讓更多人了解這門藝術。”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