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抄本《續千家詩》 記載武進古代忠孝節義文化 張軍提供手抄本《續千家詩》 記載武進古代忠孝節義文化 張軍提供
近日,常州收藏家包立本從舊貨市場上收集到了一本晚清時期的手抄本,其中有不少內容涉及常武地區,如有關于海烈婦、楊孝子等的詩詞。“海烈婦的事跡發生于武進,楊孝子是武進人,這兩位都是中國古代忠孝節義精神的代表性人物。”常州市圖書館古籍部專家朱雋翻閱后表示,這本書就是清代無錫“善人”余治編輯的《新刻續千家詩》,該書現已很少見,但對于研究江南地區清代慈善公益文化、孝道文化,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據悉,該手抄本長27.8厘米,寬16.4厘米,為綿紙,共94頁。余治是清代勸善運動的積極推動者,致力于“以鄉約勸善”,是當時江南善士圈的核心人物,他不僅創辦了多家慈善公益機構,而且影響了眾多江南富豪投入慈善,帶動一群弟子從事公益活動。值得一提的是,書中《謁海烈婦墓》正是他本人的手筆,該詩云:“玉質長埋古驛旁,錚錚立節媲姬姜。毗陵道上穹碑在,一死千秋骨亦香。”另一篇署名為“蓉湖逸叟”的《題楊孝子乞丐承歡圖》詩為:“乞兒底事到今稱,為解親前色笑承。多少翩翩裘馬客,庭幃岑寂冷如冰。”
海烈婦是徐州人,清代著名詞人、宜興陳維崧《大酺》一詞記載:“海烈婦,徐州人,流落毗陵。艷色為漕卒所窺,迫之,不屈而死,立祠毗陵。”海烈婦墓就在祠旁。康熙時大畫家王翚等人所畫的清代《康熙南巡圖》常州府部分中,在畫中的城門和運河上方,有一處掩映在樹林中的小院子,有“海烈婦祠”的標注。海烈婦事件對常武地區的文化有一定的影響。清末,武進人陸鼎翰還將海烈婦祠中題詠匯為《海烈婦陳有量妻祠錄》出版。
根據《洛陽鎮志》等資料記載,楊孝子即楊乙,系武進安尚鄉虞橋塘下頭村人,他的孝行名動鄉里。故事發生在明朝嘉靖年間,楊乙家境貧寒,父母年邁,靠楊乙乞討度日。每當討得飯菜,先孝敬父母吃飽。有人想雇傭他,他說他不可一日無親。十年后,父母相繼去世,他乞討到了棺材,脫下自己的衣服為父母入殮。楊乙死后,當地有傳說他做了地方上的一位守護神。
《新刻續千家詩》是繼《千家詩》后的補充讀本,所選的詩歌類似勸世歌謠,為后世了解古代語文、道德教育提供了難得的實物樣本。該書至今的存世量遠不及《千家詩》。“因為《新刻續千家詩》的內容只注重勸善,不像《千家詩》那樣既有山水田園、贈友送別,又有思鄉懷人、詠物題畫那樣多元化的詩,隨著時代的進步,這本書的內容及所宣揚的精神已經陳舊,因此看的人不多,但即便如此,它還是有研究價值。”朱雋說。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