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最新版中文在线天堂/英语老师乖乖掀起裙子的/久草电影在线播放/神马电影天堂网

您的位置:首頁 > 市場分析

190億黃金大騙局 摻假黃金騙貸19家銀行被罰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8-02-05



隨著銀監會近期的一份份案件披露,金融機構的多種違規業務形式再次被推至公眾視野。在銀監會于2月2日發布的公告中,19家金融機構被純度不足的非標準黃金質押物騙走近200億元巨額貸款。這樁“以次充好”的質押物騙貸大案,又牽出質押貸款的高杠桿“游戲”,其中的參與者,除了騙貸企業,還有為沖貸款規模在審核上“不走心”甚至直接放水的銀行。

  19家機構被騙190億

  近來逢周末必出大額罰單的銀監會,在2月2日又公布了一起“大案”及做出的處罰。陜西、河南兩地的19家金融機構因內控管理存在諸多缺陷,涉及一起黃金騙貸案,合計被罰5250萬元,并有104名相關責任人受罰。

  5250萬元,這與稍早前動輒數億元的罰單相比似乎“溫柔”了些,但該案件的涉案金額卻十分巨大。根據公告,19家銀行業金融機構被騙貸總額達到190億元。

  能夠以超強“偽裝術”騙取如此巨額貸款的企業,名為博源礦業有限責任公司(下稱“博源礦業”)。事實上,在此次罰單公示之前,該案件已于2017年初被媒體曝光。

  綜合銀監會公告及相關報道,案件被“揭蓋子”,源起2016年5月博源礦業一筆2000萬元黃金質押貸款逾期,且相關負責人失聯。最先報案的是沒有如期收回這2000萬元貸款的陜西潼關縣農村信用聯社,該社工作人員催款無果后決定處置質押黃金,在處置過程中發現黃金摻假,遂將此事報案。但為時已晚。

  據報道,陜西潼關信合聯社涉案金額超過110億元,是損失最多的一家。而在潼關縣公安局正式立案后,又牽出一連串的受騙機構,其中18家位于陜西省,不僅有當地的農信社,如陜西省農村信用社聯合社、西安市長安區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等,還有如郵儲銀行、工商銀行等大行在當地的分支機構;另1家受騙機構位于河南省,為工商銀行河南三門峽靈寶支行。

  “以次充好”的質押物

  這一案件在2017年被曝光時就曾引發業界嘩然。據了解,博源礦業利用的質押物是純度不足的非標準黃金,其中鎢的含量占六成左右,黃金只占不到四成。“黃金本身的含量和純度是黃金質押貸款的一大風險。” 金磚黃金首席黃金分析師趙相賓介紹。500金研究院院長肖磊也指出,其中對黃金本身的質量,如果無法做到很好的檢測,可能就會出現嚴重參假的黃金質押品。另據了解,以黃金包裹的鎢塊能騙過普通檢測儀器,如不用打鉆和熔煉的檢測方法,便很難發現。

  再加上金價可能出現波動,記者采訪獲悉,與涉案機構不同的是,不少金融機構或機構分支對黃金質押貸款其實是“敬而遠之”。一位銀行總行信貸部人士對記者介紹,假設銀行以80%的質押率放貸,放貸時估價100萬元的黃金能貸到80萬元,但貸款到期時,如果黃金價格下跌,質押黃金估價縮水到低于80萬元,銀行就要面臨損失。該行的應對方式是,引入第三方評估公司做市值鑒定,并要求貸款人在質押物價格下跌時增加質押量來補足跌價部分。

  即便有著充足的擔保,這項業務也沒有大規模開展。多位銀行信貸部人士都透露,黃金質押貸款乃至整個貴金屬質押貸款在銀行貸款業務中的占比都微乎其微。

  為何對于同一項業務,不同的金融機構甚至同一家金融機構的不同分支會有不同態度?受訪銀行人士認為,博源礦業的所在地,豫陜交界靈寶市,正是以黃金礦藏聞名,“相比其他地區,當地的黃金存量顯然是非常富裕的,黃金持有人也會有更多的存貨能放到銀行去質押貸款,以提高黃金的流動性,同時抵御黃金價格波動。而在其他地區,大量囤積黃金的客戶并不多見。”

  豪賭高杠桿

  在當地這種借著資源優勢興起的資本運作模式卻也漸漸“脫韁”。據了解,部分地區甚至形成了一種“炒金模式”。假如每克黃金250元,250萬元即可購買1萬克黃金,將1萬克抵押給銀行,以80%的質押率計算,可獲得200萬元的貸款;再用200萬元可收購8000克黃金,繼而將8000克黃金抵押給銀行,又可獲得160萬元貸款。以此循環,250萬元可撬動價值約1200多萬元的黃金,形成近五倍的杠桿。

  “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釋為何此案中金融機構放出的貸款會達到190億之巨。”上述受訪銀行人士說道,在這場加杠桿的“游戲”中,參與者并不只有貸款人,還有為沖規模在審核上“不走心”甚至直接放水的銀行。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案件中,19家金融機構被騙貸的時間已是約8年前,彼時受到存貸比紅線的考核限制,銀行業“沖規模”的現象還十分嚴重,即使不是借助黃金質押貸款,借助如存單的其他質押物,一筆資金也可以被銀行放大數倍。尤其在季末年末等重要時點,銀行對于資金的迫切需求,部分資金方已經不滿足于在資金額度內與銀行合作,而是選擇了高杠桿的方式反復質押融資。

  背后凸顯的也是銀行的風控漏洞和業務操作問題。銀監會在此次通報中就指出,該案暴露出上述銀行業金融機構內控管理存在諸多缺陷:一是貸款“三查”形同虛設,相關銀行業金融機構貸前調查不盡職、貸款審查不嚴格、貸后管理缺位,部分基層機構在業務辦理過程中有章不循、違規操作,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二是押品管理嚴重失效,相關銀行業金融機構對貸款質押物的檢測及價值評估存在重大紕漏,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三是業務開展盲目激進,相關銀行業金融機構過度追求業務發展規模和速度,不了解自己的客戶,不能穿透業務風險,部分機構違規開展業務審批,重要崗位未形成有效制約,內控審計作用缺失。

  不過受訪銀行業人士也表示,近年銀行業存貸比紅線取消,加上業務愈加規范,如此加杠桿的行為已明顯減少。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