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酒觀賞陳設于一身的梅瓶
梅瓶在宋代也叫經瓶,并已十分盛行,一般在大小酒鋪里都能見到。明代以后被稱為梅瓶。宋代梅瓶的形狀多為窄肩、瘦長的雞腿式。元代梅瓶繼承了宋代形制,只是肩部更加豐滿,有的帶蓋。從文獻記載、傳世實物和古代繪畫可以看出,梅瓶從它產生時起,最初應為實用器,大多用于盛酒或其他液體物質。這種功用一直延續到元明時期。
梅瓶造型優美,為了多盛酒同時又不失“窈窕淑女”之美姿,歷代制瓷藝人在它的腹部最大直徑上下功夫,以達到既能加大梅瓶的盛酒容量,又不失瓶體優美的形象。因此,人們不但拿它來裝酒,還能擺設在家中欣賞。
圖中所示這件梅瓶是從陜西隴縣牙科公社白牛寺出土,為元代遺物;通高44.3厘米,口徑4.7厘米;小口平沿(口沿微殘),尖唇,折肩,深腹微外鼓,平底;通體施乳白色釉,上腹三分之二刻有大開光牡丹花卉圖案,花紋為陰刻黑釉,下腹三分之一光素無紋飾,并有兩道弦紋分界。該梅瓶保存完好,雖瓷質較粗糙,但根據其出土情況與時代,被定為國家二級文物。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