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技藝 更重要是工匠精神的傳承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11-02]
“2015中國(廣東)民間工藝博覽會暨第八屆廣東省民間工藝精品展”開幕在即,本次展會匯聚了上百種民間工藝品類,匯聚了全國乃至國際上的工藝大師的精品力作,包括石灣陶藝的微雕、天津木雕、上海石雕和廣式家具等大師將紛紛攜作品亮相。
石灣陶瓷夏少麗:
這一代微雕在材料手法上均有突破
夏少麗
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榮譽主席
這次我參展的作品《中國五十六個民族》也是一件微雕作品,通過幾年的時間收集齊五十六個民族的資料后才開始創作,光是做人物,我就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再創作、調整造型,前后足足用了五六年時間。
我把中國版圖微縮到長55cm、寬26cm、高50cm的公雞造型,把五十六個民族分成八件作品完成,每一件作品安排七個民族,含14個男女交錯的人 物,分散遍布在寓意中國版圖的底座上。底座的創作元素中,我用了長城的元素來代表中華文化。而在材料的運用上,也有所突破,包括一些馬賽克料、瓷泥的運用 等,都用了不一樣的技法。
相比前一代的微雕作品,我們這一代在材料和手法方面都有所突破。以前所用的泥料較為粗糙,人物比例和表情方面相對粗工,這些方面我們都精進了不少。
接下來,除了人物創作之外,我們可能還將從材料方面入手,在花草樹木方面進行突破,就是探索在花鳥、山水和人物之間進行更深入的融合和協調。
我期待這次展會能夠把我們的民間藝術推廣到全國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希望能有越來越多這樣的平臺,讓我們能盡情展示自己在民間工藝方面的探索,把民間工藝推上國際舞臺。
上海石雕陶昌盛:
希望繼續多出作品,讓后人有所繼承
海派石雕作品分兩類,一類是海派的硯雕,原料來自廣東肇慶的端石;一類是石壺。我是海派石雕代表陳端友的石雕技法傳承人。海派石雕的特點就是超寫實主 義,比較費時,一般人不愿意去做。我們堅持那么久,估計一輩子也就做幾十件作品,涵蓋造型就是十來種。我今年已經64歲了,我希望能繼續多出一些作品,讓 后人能夠有所繼承。現在繼承陳端友先師的石雕從藝者估計十來人,跟我同輩的就剩下我了,其他都轉行了。
在我的徒弟中,有一個稍有成就,在南京能夠獨樹一幟,另外還有一個徒弟在上海繼續堅持。
至于石壺,是我們首創,靈感來源于一個美國人在購買我們的硯雕時說,他不會用毛筆,希望我們能把硯池挖深一些,然后配上蓋子。我們靈光一現,干脆把它按 照茶壺的形制進行改造,結果第一把石壺就這樣誕生了。慢慢,臺灣的商客也非常認可這一類茶壺,我們的研發速度從而加快,越來越成熟。
天津木雕王樹元:
南方比北方重視,期望更多展示平臺
王樹元
天津市工藝美術大師,曾獲中國民間工藝山花獎
我們北方木雕的特色是多層穿插鏤空的手工雕刻,制作時間比較長,一個人從學到出師,沒有四五年很難有成效。我前后帶了二三十個徒弟,但現在真正能堅持 的,就剩下四五個人,最長的一個跟我16年了,最短的也有四五年。現在北方木雕技藝都幾乎快失傳了,在北方從事木雕的人群幾乎是沒有了,我現在主要就帶著 幾名徒弟,希望能把技藝傳授給他們。
如果做一個五六十厘米大小的木雕,一般需時一個星期到十天左右,再大一些的就一個月左右。從市場的 角度,一般做一個星期到十天的作品容易被接受,價錢大概也就是幾千元,上萬元的就很難賣了。現在傳統工藝都存在一個問題,想做好,耗的時間長,但賣不出好 價錢,要是粗制濫造,又沒有藝術性。
題材主要是以吉祥為主,因為北方忌諱的東西很多,而花鳥類基本比較容易被接受。但從市場平臺來看,北方沒有南方重視,我們期望能有更多更大的展示平臺,可以讓北方木雕市場開拓得更廣。我相信,只要有了市場,傳承就不是問題。
廣式家具總體特點是用大料來雕刻出形狀,而蘇氏家具則用料細,有些是拼接成粗大的,而非直接用大料來雕刻。例如,需要凹槽的地方,廣式是直接用粗大的木雕挖空而成,而蘇氏則是兩件大“夾”一件細而成。
傳統的廣式家具技藝,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堅持。現在能看到的廣式家具,表面上很接近傳統,但完全“解剖”之后,榫卯結構都完全變了,傳統的結構基本沒有繼承。從工序分析,有些環節,一道工序就已提高十幾倍的速度,而利用機械雕刻,有些甚至可以提高上百倍的速度。
現在更惡劣的是,有些完全就沒有了榫卯結構,只用釘子代替,這一類既省技術,也省人工。因為裝嵌之后看不出,所以不少人鉆了空子。這一類家具在使用之后,一到三年不會有問題,但之后就越來越明顯(有問題)的了。
所以,為什么要講究傳承?除了技藝,更多的是工匠的精神,是保證使用的質量以及祖先留下的精神財富。我并不反對用現代機械制作家具,但我認為機械制作不要超過一件家具工序的七成,至少要有三成是人工雕琢才能體現出它的價值。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