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瓷:生于瓷器最發達時期的沉睡貴族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09-29]
2015年4月7日上午10時,香港蘇富比2015春拍“凝青絮金──日本珍藏官窯八方瓶”專場于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槌。本次拍賣只有1件拍品,即南宋時期官窯青釉八方弦紋盤口瓶,起拍價4800萬港元,經過多輪激烈競拍,最終以1.1388億港元成交。消息一出,各方人士把目光“又”聚集在了宋瓷的身上。宋瓷近年來從邊緣化的項目逐步走到藝術市場的前臺,但其市場表現卻一直“不溫不火”,抑制宋瓷發展的原因究竟是那些?讓我們一探究竟。
熱門事件: 2012年4月香港蘇富比的一件“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拍出2.08億港元刷新了高古瓷的世界拍賣紀錄,2015年春,香港蘇富比上拍一件南宋官窯青釉八方瓶,這兩件拍品均來自同一日本私人收藏——日本繭山龍泉堂,據悉這件南宋官窯青釉八方瓶屬宋瓷中的“名媛”,1975年被收藏后再未釋出,而此次亮盡顯其“名媛”魅力,最終劉益謙、王薇夫婦創辦的上海龍美術館以1.14億港元競得,為宋代瓷器第三高拍賣成交價。
一、市場現狀
宋代是一個充滿自信和創造力的黃金時,一位著名的美國學者曾經說過,由于宋朝藝術很大程度上迎合了現代品位,宋代瓷器、繪畫、書法和絲織品無一不傳遞出有節制而不失駕馭能力,微妙而不失洗練的韻味。
綜觀宋代瓷器市場,其走勢從2005年至今逐步攀升,但幅度不大。雖然火爆程度不如明清的青花、彩瓷那樣引人注目,但一直低迷的狀態正在改變,每有精品出現,總是能夠引起市場的關注。在2014年的香港蘇富比的拍賣市場上,一件“北宋定窯劃花八棱大盌”,引起激烈競逐,最終以1.16億元成交。創造了宋代瓷器的世界拍賣紀錄。而今年4月的香港蘇富比又推出一件“南宋官窯青釉八方弦紋盤口瓶”,以9190萬元易手。相較明清瓷器而言,宋瓷存世量稀少,更顯珍貴,因而只要有精品釋出,往往會引起爭奪。
目前國內藝術品市場的走勢來看,往往以國際市場為風向標,特別是瓷器市場。如最近幾年火爆的坂本五郎、安思遠專場,宋代瓷器的火爆趨勢已經蔓延到國內,特別是有了眾多收藏大鱷的加盟,更使得不少藏家準備進入收藏宋瓷的“大軍”。針對此輪宋代瓷器的火爆,市場給出了明顯兩個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這是藝術品市場大鱷的“做局”,也有的認為是價值的回歸,但宋瓷市場的火熱卻不容置疑。
從宋瓷的溢價率區間來看,溢價率在1000%—5000%之間,成交價格集中在100萬——500萬之間(5件),溢價率在100%以上的宋瓷成交價格集中在10萬—50萬之間。成交價格在10萬—50萬的區間之所以成為溢價率較為穩定的區間一方面是因為,這一價格區間更加貼近普通藏家,畢竟能支付的起天價精品的人屈指可數;其次是因為,這一區間的拍品價格較低,升值潛力空間較大,在日趨成熟藝術品交易市場上可以保證其價值增長空間;此外,這一價格區間的瓷器持有時間不長、易手相對容易。
在眾多成交的宋瓷中,官窯器無疑是這其中的一顆明珠。2005年至今,官窯瓷器均價高達952萬元,居各窯口的首位,其次是哥窯294萬元、定窯149萬元。官窯瓷器的精美及存世量少是其價高的主要因素。宋朝瓷器整體享負盛名,即便是民窯也備受熱捧。其中,磁州窯均價達43萬元、建窯均價為24萬元。
從近十年的宋瓷市場表現可以看出,宋瓷在市場中的活躍度越來越高,五大名窯自不必多說,宋代民窯也被越來越多的國內外藏家所追捧。溢價率在100%以上的宋瓷成交價格集中在10萬—50萬元之間也說明藏家對于宋瓷之后的市場發展潛力持樂觀態度。由此可見,宋瓷作為中國瓷器歷史上的巔峰之作,其市場價值空間仍有待挖掘。
二、影響因素
1、政策抑制宋瓷“未赴沙場先損兵”
國家對于宋瓷的拍賣政策市影響宋瓷在市場上發展的重要因素。以美國為例,根據中美之間的關于中國文物在美交易的協定,對于唐代以前的瓷器(含唐代)如果沒有2000年以前的報關記錄和交易記錄的話,那么在美國的拍賣行是不能夠上拍的,但是宋瓷不在此范圍中,所以在美國宋瓷是可以交易的。在這一點上,歐洲和美國對于宋瓷的上拍政策基本相同。,這種政策極大的抑制了宋瓷的走私、出口和流通量。由此可見,國外對于宋瓷的拍賣政策是比較開放的。
在國內,拍賣行對于高古瓷包括宋瓷在內,如果沒有明確的傳承記錄,則是禁止交易的。這一點相比國外的要嚴格的多。國外對于中國高古瓷拍賣政策是2000年以前到達境外的就可以交易,中國對于高古文物(包括高古瓷)一般是限定于1949年以前有展覽交易記錄的拍賣行才能上拍,否則一律禁止上拍。
通過國內外對于宋瓷拍賣的政策不難發現,國外對于宋瓷的拍賣政策較國內而言相對寬松。在這種寬松的政策背景下,宋瓷在國外的拍賣成交的流通量、交易總額包括單價就會比國內要高出許多。因此,大量宋瓷的藏家把目光投向國外也是情理之中。在此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國內外的宋瓷拍賣政策的限制,導致本來存世量就不多的宋瓷為了一紙“身份證明”而無緣市場交易,造成的結果就是大量宋瓷“未赴沙場先損兵”。
2、關稅過高業內呼吁減免
除上拍政策影響之外,藝術品進口關稅也是一大影響因素。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較大的藝術品交易國家,但藝術品產業的外貿依存度僅為10%,每年藝術品進口只有不到70億元規模,造成這種現狀的主要原因正是目前藝術品進口關稅過高。
目前,藝術品和收藏品及古物同屬于關稅稅則中的“第二十一類”。根據其規定,國內藏家或者拍賣行,如果從海外購買、征集文物,入關時需要交兩種稅:藝術品關稅及增值稅。若是從與我國簽訂最惠國待遇條款的國家進口,藝術品關稅為12%,該稅率在2012年下調為6%,但17%的增值稅一直沒變。增值稅按理應該過關之后在交易環節征收,但我國目前規定在海關進行預征。如果收藏者捐獻給博物館,按理說可以沖抵稅收,但是這樣的先例鮮有聽聞。
目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藝術品交易市場——包括美國、英國、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以及新加坡,都采用藝術品零關稅,在這個背景下,許多業內人士表示:“中國大陸地區還征收藝術品關稅,等于是把文物藝術品向‘外’推。從增強國際競爭力的角度來看,也不應該人為地設置這個門檻。”
3、存世量稀少昔日盛況難以重現
宋瓷存世量稀少是眾所周知的,但是熟悉宋瓷的人會發現,宋瓷在當時燒造的數量并不少,窯址更是是遍布全國。那么窯址和燒造數量都不少的宋瓷為何在今日的市場中如此稀缺?讓我們翻開歷史,先看看當時的繁榮景象。
宋代是傳統制瓷工藝發展史上一個非常繁榮昌盛的時期。現在已發現的古代陶瓷遺址分布于全國170個縣,其中有宋代窯址的就有130個縣,占總數的76%。除了久負盛名的五大官窯外,宋代民窯系統也在整個瓷器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昔日的窯口之繁多,品類之豐富,到如今的珍品稀少,相隔近千年,這其中的滄海桑田是我們無法想象的。歸結其因大約為:首先因為宋瓷大多是出土瓷器,所以大都有殘缺,完整器實為罕見;其次,宋瓷以實用器居多,使用過程中易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壞,歷經千年,能流傳下來的完整器就更是鳳毛麟角了。存世量和流通量對宋瓷市場的影響也極為重要。
4、審美“由奢入儉”是必然過程
宋瓷極具人文氣息,簡約質樸之美也符合當代人的審美追求。從地區來講,香港、海外一直是高古瓷的重要市場。著名收藏家馬未都先生表示:“現在許多人熱衷追捧明三代、清三代的瓷器,主要是因為其簡單,花紋色彩也比較艷麗。但是中國制瓷歷史上真正的巔峰依舊是宋瓷。宋瓷里面包含了一些哲學的理念,這是明清瓷器所不能相比的。”瓷器研究專家、中拍協藝委會常務副主任劉幼錚先生也認為:“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吧,宋瓷和明清官窯瓷器的差別,就有如交響樂與流行音樂的不同,幾百年過去,交響樂的知音仍然源源不斷,而流行音樂會掀起一陣旋風,卻很難說能堅持多久。我想,當人們的審美水平普遍提高了,會更欣賞簡約的、高雅的東西,而宋瓷一直就在那里。”
從國內外的宋瓷拍賣市場表現來看,國外對待宋瓷的態度與國內也明顯不同。國內外對待宋瓷態度大不相同:西方藝術市場發展得早,藏家的文化積淀比更豐厚,所以,歐美藏家更關注以宋瓷為代表的經典瓷器。事實上,他們也經歷過一個“由奢入儉”的審美過程。18世紀的洛可可風格,非常繁縟;到了19世紀的新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西方的藝術才從洛可可風格回歸到作品的含蓄內斂和抒情性上;一路下來,形式自律發展到極致,就出現了極簡主義,完成了西方藝術品位的辯證回歸和發展。而中國目前的財富階層,正處在用皇室的傳承、復雜的工藝、華貴的材質去炫耀財富的階段。也許隨著中國財富階層的成長和審美經驗的發展,對待藝術品的態度會走向低調的奢華,對經典作品、古典作品會有更多的認同。這也是人類審美觀念的一種提升和改變的必然過程。
縱觀宋瓷市場發展現狀,上拍政策、關稅、存世量、藏家審美等方面均為宋瓷在市場發展的制約因素。但通過近幾年的市場表現能夠發現,國內外的藏家和市場對于宋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尤其是國內買家參與度的明顯提升給宋瓷市場帶來了一股強有力的支撐力量。而精品宋瓷在市場上的表現也十分能說明“宋瓷無疑是日后不可忽略的一個市場熱點”。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