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最新版中文在线天堂/英语老师乖乖掀起裙子的/久草电影在线播放/神马电影天堂网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觀點

藝術家究竟以什么為生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09-24
究竟以什么為生?這個問題對 于普通大眾似乎不成問題。在一般印象里,新聞樂于報道某某藝術品又被天價拍賣了。藝術家理應很有錢的吧?事情當然沒這么簡單,藝術家里不乏在生前就憑借作 品贏得大量財富的,但更多的卻還是需要謀劃如何養活自己。今天給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探究了一些重要藝術家賴以謀生的方 法,并在最后對懷有藝術家之夢的青年人給出了中肯的建議。藝術之路沒那么簡單,也不如小說里所寫的那樣波西米亞。文章經作者授權使用。

  自古以來,藝術家到底是以自己的作品為生,還是靠他人供養,還是另謀職業來養自己的藝術夢?文藝青年夢想的那種波西米亞式的生活究竟是不是藝術家的真實狀 態?我們不妨來仔細探究一下史上最重要的藝術家們的經濟來源,從中大概可以更真實的了解藝術是如何介入現實社會,并在社會當中起著什么作用。

  論經濟來源,所有藝術家大致可以分為職業、官養、私養以及業余(以其他職業謀生)。史上大多數載入史冊的藝術家都是職業藝術家。在他們活著的當世 (有能力) 以出售自己的作品為生,養家糊口。在照相機發明以前,一個老人要讓自己未出世的曾孫知道自己的長相,唯有請一個畫家為自己畫一幅像,該畫家不必有多少進入 藝術史的抱負,但他要畫得像雇主。無論東西方,在古代一般性的畫匠是三百六十行之一,和其他販夫走卒一樣,并不擁有多少身份上的優越感。他們必須像一個私 營業主一樣,對自己的產出作品負責,否則有破產的危險。

  文學方面,中世紀的宮廷詩人通常由王宮貴族雇傭,根據他們的喜好創作史詩或情詩,他們的詩歌是需要交付給雇主的產品。巴爾扎克和大仲馬的長篇連載小說,是在沒有電視劇的時代,人們茶余飯后的娛樂產品,大眾爭相閱讀它們,他們相當于熱播的連續劇編劇。

  巴 赫、維瓦爾第、泰勒曼,幾乎是一個城市的音樂總監,負責大大小小的彌撒圣儀節慶典禮的音樂,每個禮拜必須要出一首新的康塔塔。他們高產的音樂創作使我們現 在的任何一個流行樂手汗顏。當然他們也有實在寫不出的時候,我們聆聽他們的作品時也不難發現炒冷飯式的重復,這個作品的片段嫁接在另一部作品之中。但是, 在如此緊張的日程安排中訓練出的作曲技能往往是出類拔萃的。

  歷史上我們耳熟能詳的大多數歐洲古典畫家都是科班出身,從小就在當時成名的畫 家工作室當學徒,慢慢積累經驗,然后獨立開業或者繼承老師的工作。Fran?ois Picot的畫室曾招納古斯塔夫·莫羅(Gustave Moreau) 和布格羅(Bouguereau)作為學徒,而馬蒂斯(Matisse)又是二者的學生。波提切利(Botticelli)曾是弗拉·菲利普·利皮 (Fra Filippo Lippi)畫室的學徒;凡·德爾·韋登(Van der Weyden)曾跟隨羅伯特·坎平(Robert Campin)學畫。畫家中最成功的可能被教會、皇室、顯赫的領主、總督及政府雇傭,成為官方藝術家。

  但這并不是說偉大的藝術作品全部是 迎合顧客需要的訂單。實際上所有大藝術家在成名后都擁有了自己的個性,他們不再僅僅為了顧客而創作,而是為了自己心中的藝術高度在創作。在這個意義上說, 此時的他們開始接近于業余藝術家的隨心所欲和發自肺腑。但他們在漫長的職業生涯中練就的高超技能,是他們日后能夠揮灑自如的基礎。

  中國古 代的很多官員都是業余文學家、畫家和書法家。有時皇帝本人也是(所以當皇帝當得相當失敗)。中國古典文化中注重人文理念的傳統造就了讓人嘆為觀止的官員文 學家體系。整個官場自然形成一種沙龍體系,作品用來自娛、互賞、唱和,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藝術創作是為了修身養性,發自肺腑,無需供給客戶和市場,所 以中國古典的詩文書畫形成了一種超凡脫俗的格局。這其實是人類藝術史上比較罕見的局面。

  到工業革命以后,傳統的小說被影視劇所代替。傳統的繪畫(在記錄影像這一功能上)被攝影徹底取代。工業文明以后最體現時代精神的藝術杰作,是服裝設計、產品設計或者建筑設計,而不是繪畫。在這個時代,如果你想搞藝術,情況變得有點不一樣了。

  我們這個時代的藝術青年常常把梵高式的生活掛在嘴上。梵高既非職業,也非官養,也非業余(梵高早期是牧師,后來不再有職業),而是靠家人供養。這似乎是一 件 非常讓人羨慕的事: 很多青年人都自恃才高八斗,不屑靠出售庸俗流行的作品謀生,也不想依附于某個機構,當然更不屑成為辦公室職員。現在人們認為我的作品是垃圾,那是他們肉眼 凡胎,我終有一天將改寫藝術史——這是個相當美的夢。每個時代一定有大量藝術青年做著這樣的夢。

  然而造就梵高的,也是天時地利人和。生前 有泰奧供養,死后有執著的弟媳奔走宣傳。世界上有那么多職業藝術家、業余藝術家和官方(學院)藝術家,我們發現梵高才是藝術史上最不正常的一個。并不是過 著離經叛道的人生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家,有的人過著結婚生子平凡無奇的一生,照樣畫出了燦爛輝煌的作品。

  所以我們這個電子文明的世紀,如果你想要搞藝術,我想無非就是這幾條路(自古以來也無非是這幾條路):

  第 一條路是成為職業藝術家,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就有能力以自己的創作為生。一般性的作品并不難獲得市場,比如通俗小說,流行歌曲,符合商業需要的建筑、室內、 服裝、產品設計、攝影作品等等。至于這些賴以謀生的作品是否具有名垂藝術史的價值——我覺得創作的時候根本不需要去考慮這個問題,享受創作的樂趣才是重要 的。

  這條路充滿了不確定。有可能你一輩子都賣不出去一部小說,如果你依然堅持創作(不是晃膀子的所謂波西米亞生涯,是真正投入的創作), 有可能需要父母配偶親戚朋友長期供養你,甚至一生,如果對方心甘情愿,那很好。但我總覺得,如果養了很多年這人都還沒成功,多半這人就是不適合搞藝術的。

  第二條路其實也有很多人在走,依附于官方或學術機構,或者得到藝術基金的贊助,在我們這個時代,很多好的藝術家同時都是學者和專業研究者。

  第 三條路是做業余藝術家。謀一份穩當的職業,海關公務員也好,居委會主任也好,法律顧問、會計什么的都行,在業余時間創作藝術作品。大量例子證明,許多業余 藝術家的作品甚至好于職業藝術家。概因心態不同,無需迎合市場,寬松自由,發自肺腑,也不拘泥于學院派的常規。尤其是寫作,不接觸社會絕不可能成為好作家 的。曾經是娘子關電廠工程師的劉慈欣說,倒是在電廠工作的時候,創作效率更高。現在反而不如以前了。

  第四條路,放棄成為藝術創作者的打算(這未必是條黯淡無光的路)。謀一份穩當的職業,但做一個最好的藝術鑒賞者,甚至富裕起來以后贊助別的藝術家,成為藝術活動的組織和策劃者、評論家。一個時代的文化昌明,不但需要創作者,也需要最好的欣賞者。

  但 是無論如何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打著我很有才華的旗幟晃膀子。不要眼高手低。這都是離藝術最遠的態度。也許大多數藝術青年僅僅是覺得“想做自己喜歡的事”, 希望憑借藝術而超脫凡俗,過著像小說里寫的那種波希米亞式的生活。但殊不知藝術創作像任何其他領域的工作一樣,需要大量枯燥乏味的訓練和失敗的嘗試,過程 漫長,毫無趣味,痛苦不堪,更需要長期的腳踏實地而不是什么虛無縹緲的靈感,所以注定只有少數人能堅持,所以真正的藝術大師實在是天作之合——每個時代都 將以其獨特的氣韻癥候,迎接這樣的大師。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