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最新版中文在线天堂/英语老师乖乖掀起裙子的/久草电影在线播放/神马电影天堂网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個展

劉錕作品展將在宋莊舉行 呈現風景與蔬果系列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08-14
藝術家:劉錕

  策展人:阿東

  開幕時間:2015年8月15日,15:00

  展覽時間:2015年8月15日 - 10月18日

  展覽空間:宋莊美術館(北京市通州區宋莊鎮小堡藝術家園區甲2號)

  2015年8月15日,《觀•像——劉錕作品展》將在宋莊美術館舉辦,展覽將呈現劉錕最新的風景與蔬果系列。在最新的這兩組作品中,劉錕回到“日常”和“觀看”本身,不但去除畫面中的“敘事”成分,甚至有意混淆常人認知的世界,時空、好壞等通常的標準和維度全都不再清晰。作為一個樂觀的悲觀主義者,劉錕對于生和死的終極思考最終反映到了平凡的“日常”中,正應了佛學中“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的要義,還原了生活的本質,也還原了繪畫的純粹性。

  總有一天

  某個有獨創性的胡蘿卜會孕育出一場革命

  1863年,“落選作品沙龍”在巴黎工業宮開幕,印象派在一片嘲笑聲中躍上歷史舞臺。22年后,這場現代藝術革命的歷史被法國作家左拉融進他的小說《杰作》(L’Oeuvre)中。 小說主人公克勞德對天天泡在盧浮宮臨摹杰作而永遠漠視自己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做法深惡痛絕。他拿胡蘿卜舉例:“畫家對它們作了直接的研究,并以其個人特色進行了樸實描繪的胡蘿卜,難道比不上學院派的那些沒完沒了的拼湊物嗎?”進而他得出結論:“總有一天某個有獨創性的胡蘿卜會孕育出一場革命 ”。

  無獨有偶,此次劉錕展覽的作品中就有一幅《胡蘿卜》。

  在150年后讀這些文字,同時觀看劉錕的《胡蘿卜》,不禁會產生一種復雜的感受,與之前看這幅畫后產生的大腦反應完全不同,或許是這段文字賦予了作品某種意義。顯而易見,這種意義并非畫家的初衷,而是作為觀者的我在閱讀上述文字后這一特殊情境下的圖像反射。正像貢布里希在《真實性的標準——靜止的圖像和運動的眼睛》一文中描述的:“應該說存在一個反應系列,其中的反應有些是很容易引發的,而有些反應則必須具備足夠條件才能發現”。

  “胡蘿卜”引出了我對展覽的思考。對于藝術家來說,最重要的只有兩件事,一是如何去觀察世界,一個是如何表現內心。

  用眼睛觀察世界是一件相對客觀的事,當無數人都用生理結構相同的眼睛注視同一個物體時,每一張視網膜上呈現的圖像沒有本質的差別。藝術家的眼睛與普通人也不存在生理構造上的不同,但為什么藝術作品經常讓人大吃一驚,引起贊嘆、思考或憤怒。視覺相似性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因為文化、習慣、法律和傳統在我們視覺、大腦反應中可能起的作用,造成了藝術家視覺經驗的特殊性。他們不僅關注圖像的視覺美、形式感,對圖像所負載的意義的思考也是藝術家的基本關注點。這些或具象或抽象的元素通過畫筆、畫布或者墨汁、宣紙這些物的承載,最終定型為一種“像”的呈現,也就是我們稱之為藝術、繪畫之屬。

  觀看劉錕這批作品,我能隱約觸摸到他視覺經驗后面的知覺感應。他的作品表現了各種的“像”:《從景山到故宮》、《拆除藝術工作室》、《墻》、《樓》這幾幅可以歸為“城之像”,清末的皇城可以和斑駁的《墻》形成一對宏觀微觀、時空轉換的對比;《拆除藝術工作室》、和《樓》則可以理解為對現代城市問題的隱喻;《江南園林》、《南園賓館》兩幅作品我把它歸納為“園之像”,雖然畫面沒有人物,但是觀者可以在園林建筑和婆娑樹影間尋覓以往主人的痕跡,產生一種對歷史碎片的追憶之感。我把《胡蘿卜》、《黃瓜》、《山藥》歸入“蔬之像”,這一組作品是展出作品中的點題之作,它們更能引起觀眾對生命意義的困惑和聯想。那些經典的、偉大的建筑和拆除后的建筑垃圾,都有生命的周期,建筑和胡蘿卜、黃瓜、山藥都會從榮到枯、周而復始,這就是生命的常態。

  廣告是希望通過圖像向觀者傳遞統一的信息,而藝術、繪畫則是希望觀者加入信息的混雜和發酵過程,從而使每一位觀者產生不同的視覺和心理感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觀”和“像”的主體最終又回到了觀者一邊,可惜的是,很多觀者并未意識到自身的潛能。就像上一段文字中我對作品的解讀,實際上只能代表我個人的見解,甚至很多感受難以用文字進行清晰的表達。貢布里希說:“我們的感官天生就是用來領悟意義而不是形狀……。我們的大腦是那樣的渴求意義,它一旦得到喚起,就會不停地尋求和組合,好像它時時都對意義如饑似渴,時時準備吞吃一切能夠滿足這種渴求的東西”。

  也正像烏爾里克•尼瑟爾(Ulric Neisser)所說的“知覺周期”(perceptual cycle)。劉錕作品的特殊視角可能會阻礙觀者的知覺過程,無法一下子滿足觀者急于了解作品意義的需求,需要觀者通過內省來觀看它,這時,觀者不妨體驗一下知覺周期的三個階段,劉錕的各種“像” 會引起您的注意,當然你也會迷惑,他為什么這樣畫,有什么意義,最終當您跨過了信息整合階段,繪畫的視覺圖像將轉變為意義。你也會從觀賞者轉變為視覺和意義感知的參與者。

  阿東(美術學博士)

  2015年6月30日

  附加:

  回到“日常”,回到“觀看”,劉錕只是希望讓繪畫變得更純粹一些,不必負載過多的社會學意義。當然,一旦明確了“反敘事”的目標,一個必然的后果,就是繪畫最終會回歸語言,回到繪畫自身。這也正是劉錕這批新作令人期待的地方,因為不管是畫靜物,還是畫風景,在語言上藝術家都會做種種嘗試,比如放棄描繪性的筆觸,而是關注筆觸與圖像所形成的結構關系;在強化平面性的表達時,盡可能地避免作品圖像的意義顯現與肌理之間所產生的沖突……劉錕不僅在既有的語言體系中探索新的可能性,而且希望沿著“反敘事”的方向,將繪畫帶入更為觀念化的領域。

  何桂彥(美術批評家,中央美院博士,四川美院美術學系副教授,四川美院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

  劉錕簡介:

  劉錕 1968年生于北京,1992年畢業于中央工藝美術學院。

  個展

  2011 "Life"劉錕作品展/中國香港,Yan Gallery

  2009 劉錕作品展/新加坡,Eight Art Gallery

  2007 化骨綿掌/中國北京, 西五藝術中心

  2005 雙人舞/中國香港, Yan Gallery

  2004 隱秘的力量/中國香港,Yan Gallery

  2001 劉錕新作品展/中國北京, 四合苑畫廊

  展覽

  2014 社會風景/中國成都

  2014 “界”/中國北京/今日美術館

  2013 “我們” /中國北京/宋莊美術館

  2013 “人間糧食”/中國北京/林大藝術中心

  2012 首屆當代藝術Weibo大展/中國北京/宋莊美術館

  2012 "You and Me" /中國北京/草場地C-Space

  2012 聽說 / 中國北京/798藝術區

  2012 城市趣味 第三肖像/中國上海,民生現代美術館

  2011 城市趣味/中國北京,今日美術館

  2011 “擺攤”/中國北京,西五藝術中心

  2009 思想>手感? /中國北京, 今日美術館

  2009 嚴肅的游戲 /中國北京, 丹德力藝術空間

  2008 態當代藝術展/中國北京, 景畫廊

  香港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中國香港

  2007 邁阿密巴塞爾藝術博覽會/美國邁阿密

  香港國際當代藝術博覽會/中國香港

  2006 饑餓的藝術家/中國北京, 西五藝術中心

  423/中國北京, 西五藝術中心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