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華:文化要走出去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08-13]
亳州8月12日電(張俊 董欣敏)“剪個桃,桃有毛,剪個杏,杏又酸,剪個石榴咧著嘴,剪個喜鵲喳喳叫。”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的傳承人,安徽亳州剪紙藝術大家王炳華,用一雙巧手融會了北方剪紙的粗獷渾厚和南方剪紙的纖巧秀麗,其創作的作品屢獲大獎,享譽海內外。
王炳華癡迷剪紙,除了天性愛好使然,更多的是家庭影響。出生在譙城區古井鎮普通農家的王炳華,父親是當地小有名氣的扎彩藝人,母親是剪紙能手。五、六歲時,王炳華便拿起了剪刀模仿父母的花樣剪來剪去。
1970年,王炳華來到陜北黃土高原的黃隴縣,陜北具有獨特民族風情的剪紙藝術品深深吸引著他。“當時學剪紙要有蠟盤、刻刀等工具,而這些我都沒有。沒辦法,我就先在紙上畫好,然后用書本墊著刻,一年內,幾十斤的書全被刻爛了。于是我就用撿來的塑料鞋底刻。”王炳華說,在陜北自己第一次全面地學習剪紙這門藝術。
經過10多年的磨礪,王炳華的剪紙越來越有靈性。“一把剪刀多有用,能剪龍、能剪鳳,剪個老鼠會打洞,能剪雞、能剪鵝,剪個鯉魚戲天河。”有人對于王炳華剪紙作品這樣評價,他創作的亳州剪紙融會了北方剪紙的粗獷渾厚和南方剪紙的纖巧秀麗,采用陰陽交替的手法,達到了虛與實、動與靜、巧與拙的和諧統一。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王炳華的剪紙作品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王炳華精心剪出了《花戲樓》,那栩栩如生的樓臺磚瓦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評價,還被作為亳州的禮物贈送給外地友人。《九獅圖》、《娶親圖》、《百鳥朝鳳》和《百花爭艷》獲得了國內外眾多剪紙藝術展獎項2005年,應邀參加日本世博會的王炳華,帶著剪紙第一次走出了國門。會場上,他和眾多藝術家一起進行了極具中國民間特色的表演,王炳華創作的亳州剪紙以其精細的刀工、優美的造型,融合黃淮平原民間剪紙和現代剪紙為一體的獨特風格征服了眾人。
王炳華說,亳州剪紙是由“民間剪紙”與“新剪紙”兩個部分組成。“民間剪紙”是在民間流傳已久的一種實用性剪紙,如燈花、窗花、鞋花等等,它們具有玲瓏剔透的藝術特點。“新剪紙”從民間剪紙發展而來,是一種強調主題思想表現的新型美術形式,既帶有較強的傳統風味,又融進了一定的繪畫透視技法,打破了民間剪紙只能搞小題材、小篇幅和只能平面構圖的格局。
從愛好到職業,從普通農民到剪紙藝術家,王炳華在傳統剪紙的基礎上的傳承發展,逐步形成自己剛柔兼備、淳樸優美、工巧灑脫、節奏和諧的特點。
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剪紙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此后,王炳華便開始走進企業、走進校園,只要有人對剪紙感興趣,他都會熱情地前往,手把手傳授,口對口相教。
有人認為,在工業化時代,剪紙作品完全可以通過機器印刷出來。王炳華認為,機器印出來的剪紙只是印刷品,不是藝術品。用手工剪出來的剪紙作品從構圖到剪刻,每一個線條都透露著作者的自我表達和思想內涵,其唯一性是不可替代的。“剪紙是藝術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要走出去讓更多人知道。”王炳華說。(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