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并非美術 文化怎如此糟踐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07-12]
說中國畫并非美術,估計有不少的人想跳起來罵人,更多的人認為這是狂語和妄言,是嘩眾取寵。因為中國畫作為美術的一個種類,等同于油畫、水粉、水彩、版畫、壁畫等諸多畫種,這種意識在人們的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而既定熟成了,其實這是一種文化的悲哀,就像現在還有人把“京劇”對外翻譯成“北京歌劇”一樣,讓人悲哀得直想哭。中國京劇和意大利歌劇雖然都是舞臺歌唱藝術,但本質上兩者卻是完全不同的劇種,京劇無論形式還是內涵上都要深廣得多。“北京歌劇”是中外人士面向海外對“京劇”的一種意譯,而“美術”則是日本人用一知半解的漢字對西歐一種藝術概念性詞語的意譯,于中國卻是一個地道的舶來詞。
“美術”的現代意譯是指占據一定平面或空間,具有可視形象的供欣賞的藝術,也叫造型藝術或視覺性藝術。“美術”一詞始于歐洲17世紀,正式出現于18世紀中葉,泛指具有美學意義的活動及其產物,如繪畫,雕塑、建筑、文學、音樂、舞蹈、工藝等。清末時期,日本人用漢字進行意譯,五四運動前后傳入中國,開始普遍應用,范圍擴大到書法、篆刻、攝影等。由于詞性及范圍的不確定性,歐美各國及日本等亞洲國家近幾十年來基本棄用了“美術”一詞,而以“藝術”一詞統攝之。在中國雖然范圍縮小到繪畫、雕塑、工藝、設計等,近幾十年“美術”一詞卻得到發揚光大,奉為至寶,冠冕堂皇的成了一個官方藝術用詞,如藝術類學院皆稱美術學院,展覽館被稱為美術館,繪畫、雕塑、工藝等藝術家協會被稱為美術家協會,各種藝術作品展覽被稱為美術作品展覽,甚至畫院也稱為美術院等等。多少年來,在人們的意識中已經完全忘記“美術”是一個稀爛的日本造,似乎成了祖上傳下來的一筆非常稀罕的文化財富。
“美術”一詞其實不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之中,是一個徹頭徹尾反傳統的詞,在古漢語中是絕對不可能存在的詞。“美”字由“大”和“羊”構成,原義是指肥羊吃起來味道非常的好,即味美,是一個感覺方面的形容詞。“術”是由“行”和“術”構成,原義是指城邑中的道路,引伸為思通造化,隨通而行和運動,有技藝之意,同其構成的詞有技術、藝術、武術、學術、戰術、權術、心術、馬術、魔術等等,前綴字皆為名詞,沒有和形容詞能構成詞組的。即使“美”亦可作動名詞用,那“美術”一詞也是無法用漢語解釋的,是“美的技藝”還是“技藝的美”呢?再說“美”是一個感覺方面的詞,是沒有度量的,是變化的,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對不同的人,其感覺結果是不一樣的。進一步從中國傳統哲學上看,“美”和“丑”是同義的,因為有時候“美”就是“丑”,“丑”就是“美”,真正的“美”是在“美”與“丑”之間的把握,這就是“道”,亦即事物發展的內在規律。也就是說中華文化中的“美”不是事物的外表形態,而是指事物的內在本質。比如說一個人的美,不是在形象而是在氣質和修養。因此說“美”有“術”是不成立的,是反規律反自然的,是訛詐和誆人的,中華文化是師表文化,是絕不會允許這種缺德的語詞存在的。盡管“美術”在現代漢語中本身是作為一個專用詞來用,但是它使用的是漢字,并且套用了漢字構詞的形式,真真實實卻錯亂了我們的文化思維。
日本人既不能深諳中國文化,亦不能徹底理解西方文化,生硬地搬用漢字進行意譯西方詞匯,造了許多垃圾名詞,如“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老子這句名言是多么的精采,“形而上”是指事物之奧妙、之本質、之規律,是至高的哲學名詞,而日本人卻用“形而上學”來意譯西方產業革命后發展起來的科學技術,亦即自然科學和技術等,原意是希臘書名即《物理學之后卷》。從哲學上講“形而上學”則成了用片面、靜止、表面、孤立的觀點看問題的代名詞,好生生的一個“形而上”被糟蹋得一塌糊涂,同時它幾乎顛覆了整個中國傳統哲學體系,使中國近現代哲學應該重新來寫。“美”和“術”被強迫在一起成為“美術”,作為造型藝術的專用詞,同樣好生生的一個“美”字,竟成了單一、片面、靜止、孤立的視覺上的“形式觀感”了,狹義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美”的內涵。日本人用飛機大炮狂轟濫炸十四載,沒有摧毀國人的意志,沒有達到征服中華的目的,可他們卻用漢字造了許多的粗詞爛句,用西方文化的幌子包裝成一個個鬼怪精靈,漂洋過海來到中國,近百年來一直在侵蝕著我們的文化,蠶食著我們的靈魂。
中國畫很不幸被列入“美術”的門戶內,被視同于油畫、水彩、水粉等多種繪畫藝術,幾十年來人們竟習慣性用“美術”的眼光來看待中國畫,用一種純粹的繪畫造型藝術來度量中國畫,并堂而皇之地要用西畫的方式來改造中國畫。這就像用外文字母的標準來審視和改造漢字一樣,要用拼音來代替漢字,讓它變成一個簡單的語言書寫工具。價值連城的寶玉被以石頭的標準碎細用于鋪設道路,千里良駒被作為一般牲口蒙上眼睛推碾拉磨,這就是什么叫暴殄天物了。最近讀了兩篇中國美協某位副主席談中國畫的文章,他說“美術家,這很對,畫畫,說到底是手藝活兒,最需要一手好技術。只有技術一番,產生的作品好看,方可稱美之術。畫畫的具備了創造美的技術,又多少要在格調上超凡脫俗些,方無愧美術家稱號”。另說“美術,是美之術,畫畫首先是要美,畫人物連比例都不準,何以談美”。這是當今中國畫界代表性人物的思想語言,更何況普通大眾了。到此已是欲哭無淚了。中國畫被當作手藝活兒,要靠技術達到以好看為標準,人物比例不準無以談美,這是哪來的觀念呀?這正是“美術”帶來的粗俗,低劣和荒謬。請問,無論多么好的技術,無論用哪種繪畫方式,你能畫出一個生活中真人的美嗎?如果能,那就是癡人說夢了。
自然的造化是人類永遠無法達到的,藝術的產生正源于對自然的模仿,但任何藝術形態都無法真實的再現或復制自然,更別說是通過一個平面視覺上的繪畫形式來寫真自然了。這好比生活中的男女隨時都有可能愛上對方,有時也可能迷上攝影照片中的人,可很難找到一個能愛上畫中的人物的。這是因為生活中的人給予的是全方位的觀照,包括形體上的360度觀感,以及動作、語言、表情、思想、環境、氣質、行為等等,隨著時間的變化,這些隨時都有可能在某一瞬間某一個方面綻放出真美而讓你心動不已。攝影還可能捕捉到某一瞬間形體上的一面真實,繪畫可就難了,永遠只能從一個方向進行平面觀感,還不能在時間上定格,連雕塑都不如,雕塑還可以從360度對形體進行模仿。這就是當年一部照相機的出現,就把西方繪畫逼得無路可走的原因。因此作為視覺藝術是無法表現事物的真實的,因為它只能從一個方面來觀照,對事物的真諦永遠是盲人摸象,更談不上創造什么美了,最多也就是具有一定的審美意義。從中國傳統文化來看,凡是音、聲、形、色等方面的藝術,都是具有欺騙性的,從社會行業來定都屬于下九流,從職業環境來定則是江湖,不能入文化的正宗。音、聲是聽覺類藝術,形、色是視覺類藝術,都是由人體感覺功能而產生。古語“眼見為實,耳聽為虛”,這里的“實”僅僅只是指事物的存在性,而根本不是事物的本質,因眼睛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面,甚至是事物表面的一部分,永遠不可能是事物的整體和內在。如一只箱子有六個面,繪畫最多只能見到三個面的側面,另三個面是見不到的,更別說材質、結構以及內飾和內裝是什么,因此視覺藝術反映的不可能是事物真正的美。耳朵聽到的則更是虛妄了,連個事物存在都不可能有,如聽到的人哭聲或水流聲,很可能就是其它的什么東西發出的。至于視覺聽覺類的藝術表演或展示那就明顯是在模仿自然了,客觀來講都是虛假的。因此這些歷史以來都被定位于一般日常生活娛樂或工具的范疇之內。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博大是包容乃大,可以包容含概一切類型文化藝術形態的存在,精深是要求從規律上把握自然,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社會問題。因此各種文化藝術是有層次之分的,只有最高層面涉及到真善美的才以文化的正宗形式傳承下來。中國畫作為國粹承傳數千年,這是因為中國畫有別于一般純粹的視覺類繪畫藝術,中國畫一開始就放棄了自然中的色彩,而是從一滴墨即唯一的黑色開始,同時也放棄了自然中的形,而是從千變萬化的毛筆筆法起步。也就是說中國畫的起點就不是對自然的模仿和再現,而是從規律上解析自然把握自然表現自我的。追求的不是虛幻的事物外在形式的表象,而是事物發展變化中內在規律的本質。其實這是我們傳統的文化思維模式,如我們的語言思維,生活中要向人介紹一位女孩,一般不會說這個女孩身高1.7米,腰圍0.7米,臀圍1.0米,腿長0.8米,發長0.3米……等等,而只會說某女孩姓甚名誰,多少歲,身高一米七,體型好,皮膚白,愛留短發,活撥大方,談吐文雅,人很好,書香門弟等等,生動一點會說這個女孩笑起來有兩個小酒窩,臉色樸紅樸紅的非常好看。從歷史上看,中國繪畫人群分兩類,一類是專業畫家或職業畫家,古稱畫工或畫師,多以匠人身份以畫謀生,位屬江湖中下九流,繪畫以工、精、細為準,主要是對自然物象的描摹和表現以及民俗圖案裝飾等,其作品多置于祠堂、廟宇、陵園、會館、亭臺樓閣等公共場所,進入家庭亦在家具、墻檐、走廊、客廳之中,很少能作為獨立的藝術品保留下來。另一類是業余畫家,基本上都是飽讀詩書的文人,多從事官、僚、仕、紳、學、教等,畫畫多以修煉、養生、交流、娛樂和愛好為目的。畫畫從不受自然物象所左右,立足自我從規律上解析自然,如畫樹木只分針葉和闊葉,用各種筆墨圖案符號加樹干處理,基本不顧及眼中的自然樹木形象,而是按心目中的樹木類型印象表現。畫面按筆墨理念布局,要求自然流暢、情合理通、奇特精妙、品高雅至,力求達到人與自然、心與筆墨等天人合一的境界。這種師法自然、物為我欲的境界,正是人生修煉和藝術追求的最高境界。這類畫作一般以珍寶的形式鎖藏于密室箱柜之中,時常用于研讀品賞和家傳至寶,也多有置于書房學舍之中,偶有以中堂形式布置于客堂之上,那就是一個詞“奢侈”了。更多的作品都被宮廷官府及貴族以文化財富的形式而收藏。這類畫作代表了中國繪畫的最高水平,被喻為“丹青”,位尊上流,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主要載體和藝術形式,成為世界藝術瑰寶,以中國畫獨自的規律承傳和發展。
可是,近幾十年來,中國畫家竟被稱為“美術家”,中國畫被謂之為“美術”,被視為一般純粹的繪畫造型藝術,中國畫的本源被視為過去、陳舊、落伍和過時,被以西方各種繪畫藝術形態的標準來衡量和評判,并被不斷的拋棄和改造,將中國畫逼進了一個工匠的時代和虛妄的時代。這一切也許要歸功于“美術”這個詞了。它就像一個濃妝粉抹的幽靈,一個媚態百生的狐妖,外表光鮮誘人,內在惡毒無比,不斷地在吸食著我們文化的精華。中華詞典早就應該把“美術”這個毒瘤剔除出去,凈化文化環境,還原我們藝術的本來。
2015年7月6日于武昌東湖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