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微雕大師49年創造特殊技法 傳承后繼無人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5-05-22]
5月15日下午,攀枝花市東區渡口橋北,70歲的郭月明在攀枝花微雕藝術館內忙著布置展位,6臺顯微鏡放在展臺上,“我的作品是微型藝術,肉眼無法直接欣賞,需要放大上百倍才能看到它的精彩。”
郭月明說的是諸如火柴棍大小象牙上的《清明上河圖》、米粒大小象牙上的百只形態各異的大熊貓、繡花針孔內象牙上的“華盛頓”等微雕作品。
49年的努力,郭月明成為四川省民間藝術(微雕工藝)大師。如今,他計劃著繡花針版的唐詩三百首,并將微雕與攀枝花的苴卻硯相融合,繼續微雕傳奇。不過,在郭月明心中卻有個隱憂,年屆七旬的他,面臨微雕技藝“后繼無人”的尷尬。
微雕作品震撼觀者
15日下午,在攀枝花微雕藝術館內,郭月明忙著布置展廳內的東西,“所有的東西就位,只要苴卻硯運來,展廳就能對外開展了。”
微雕藝術館是郭月明自己籌備的,免費為大家開放,他希望它能成為攀枝花的一個教育學習基地。“這是中華百寶圖。”郭月明調好顯微鏡,記者上前觀賞,只見在不足一厘米長度的“牙簽”上,一百只形態各異的熊貓,或坐、或走、或站、或嬉戲;
在長2.9毫米、寬1.85毫米的象牙上,刻上33首毛澤東詩詞,共2101個漢字;
……
在顯微鏡幫助下,記者率先目睹了那些嘆為觀止的作品。
一則新聞讓他走入微雕世界
“一則新聞讓我跟微雕結了緣”,回憶當初,郭月明記憶猶新。
1966年,郭月明在四川音樂學院附中學習,因為家庭貧窮等原因,他放棄學業,走進社會。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從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民間藝人在一支鋼筆上刻了很多字,后來這只鋼筆被收藏在莫斯科博物館。
“我當時就想,搞微雕,我行不行呢?”郭月明說,沒有老師,一個人自己摸索著學習。沒錢買材料、刻筆等,他就用繡花針磨出筆尖或刀口當刻筆,材料就選身邊的有機玻璃或者石頭。
因為不懂,郭月明一開始就選擇了最難的微雕,人物選定徐悲鴻立體頭像,一次次的挫敗,讓他懷疑自己,“是不是自己太笨了,沒有天賦?”但郭月明沒有泄氣,而是從最簡單的微書練起。《清明上河圖》郭月明花了兩年時間完成,《中華百寶圖》花了1年半的時間……一件件膾炙人口的作品背后,是郭月明無數的汗水和心血。
2011年12月,經四川省民間藝術大師評審委員會批準,郭月明獲得了“四川省民間藝術(微雕工藝)大師”稱號。
技藝傳承后繼無人
2012年7月4日,郭月明因高血壓突發腦溢血,入院搶救。“大家都以為我挺不過來了。”郭月明說,康復后,右手有些麻木,“拿刻刀,手不受控制,是飄的。”
為了重拾刻刀,郭月明每天練習硬筆書法,寫大號的楷書、行書,通過運動,恢復手部的靈活度。經過兩年多的恢復訓練,郭月明的右手依然麻木,但拿刻刀不再飄忽不定。
重拾刻刀,郭月明有了新目標,一是將猴子撈月故事搬進微雕世界,二是在繡花針孔內完成唐詩三百首,配上作者肖像等。
不過,在郭月明心中卻有個隱憂:技藝傳承后繼無人。
從1966年開始,郭月明用了49年時間摸索、創造出了許多特殊的微雕技藝和方法。“以前教過七八個徒弟,但他們學到點皮毛后都離開了。”郭月明說,他接觸的所有人中,他的兒子郭小龍最具有天賦,但是孩子卻沒有興趣,不愿意涉足微雕領域。
眼下,攀枝花微雕藝術館開展在即,郭月明發出招募帖,尋覓微雕技藝傳承人。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