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婉之:全國美展為何被畫家“逆淘汰”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4-11-06]
陳丹青說:“高興,不是指你今兒掙了50萬,或哪個姑娘約你吃飯。高興,是指:你終于喊了出來。”借借他的膽兒,俺也喊一回,但不是因為高興。
在我看來,批評不是職業,只是說些想說的話而已。這里,我無意為批評而批評,也無非是就第十二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展說幾句想說的話。
當我抱著虔誠之心看了第十二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展的入選作品,竟一刻鐘無語,接著感覺很悲哀:我們的全國美展是在挖掘、培養畫家嗎?那些作品雖然造型準確、描摹逼真,卻讓人感覺不到中國畫最高貴的氣息———書卷氣。再看看那些打著“為人民服務”旗號的“體制內”畫家的作品,難道“為人民服務”僅僅是把人民當素材搬上畫面這么簡單嗎?最后,人民真的認可、欣賞你的畫作嗎?畫家將創作原型照搬到畫面上,遠不如建筑工人把房子造得跟圖紙一模一樣,因為至少房子造好了還可以住人。“畫家”這個行當在當代難道已經淪落到僅僅具有工匠的精細認真精神就夠了嗎?畫家不用讀書了嗎?文以載道,畫見其心。文、畫分家,自然靈魂出竅。正如陳履生先生所說:“藝術家讀書是天經地義的簡單事情,怎么就成了問題了呢?在浮躁的社會氛圍中,藝術家的文化擔當與時代責任是缺失的。我們只是把畫家當作一種職業、一份工作、一個僅僅是創造經濟價值的勞動者。這種價值判斷的標準,毫無疑問是偏離藝術本體的。”正因為如此,很多不該成為問題的問題,最終都成了問題。五十年后,這些入選全國美展的工筆畫是雞腿還是雞肋呢?
館館長、著名畫家方增先在評審人物畫的過程中發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他說:“ 我看到,運用毛筆、宣紙、水墨、寫意等傳統元素的畫作很少,我看中的更沒有幾幅。大部分人物畫,輪廓是準的,線畫得比較細;但不用宣紙,而用處理過的紙,在上面反復磨、不斷改,明顯是慢慢描出來的。中國畫傳統的線、點、皴、擦、染等技法蕩然無存。作品乍一看蠻細致、蠻像(有些人物原型)的,可明顯是照著照片描的。參考照片不是不可以,可是你要畫出來而不是描出來。”五年過去了,方先生的話似乎沒有給這一屆的全國美展帶來什么影響,描摹逼真的工筆畫仍舊一統江湖,甚至更甚。
除工筆畫外,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展有限的幾幅寫意畫也不容樂觀———素描式的皴擦代替了中國畫筆墨的線性和墨與色的韻味,徒留描摹的粗俗鄙陋。作品描摹細致、逼真是作為畫家特別是人物畫家的基本功底,許多美術高考生都具備這一功底。但如果只是把基本功底扎實作為入選全國美展的重要評判標準,那么這是否會讓我們懷疑那些專家、評委很少或從來不讀書呢?為何代表全國最高水平的美展難見或不見寫意畫高手來參加呢?難道評委的心靈已經體悟不出中國畫的書卷氣?還是人性的貪婪在浮躁的社會中膨脹而蒙蔽了評委或畫家們的心靈?
我們發現,當前許多畫家不再參加全國美展。雖然這是畫家的主觀選擇,但其中原因相當復雜。如果一個定位于代表全國最高水平的美術展覽活動沒有全面調動畫家的參與積極性,那么它還有什么代表性?這種“逆淘汰”現象是不是應該引起有關方面的反思?著名美術評論家陳傳席教授也直言以告:“美協搞這種全國性的大展,要把全國的美術力量都動員起來。我發現有許多很棒的畫家反而沒有參加展覽。”他還說:“現在的很多畫家畫不出好畫,是因為文化水平太差。這反映出畫壇整體的缺陷。”這反映了問題的另一個方面。
寫意畫要求畫家具有傳統功力,更要求有學問的滋養。傳統功力不容易訓練,學問更需要時間的積累。這對很多急功近利的當代畫家來說很不容易。南朝謝赫的“六法論”中,一曰“氣韻生動”。明代畫家董其昌說:“氣韻不可學,此為生而知之,自然天授。”然而,他也同時表示,亦有可以提升“氣韻”的方法:“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宋代經學家、畫家晁以道云:“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詩傳畫外意,貴有畫中態。”這里的“畫中態”就是指詩意的書卷氣。自先秦開始,文化就作為中華民族的靈魂代代傳承。然而,這靈魂在當代畫家的筆下怎么就這么難以尋覓呢?如果大家認為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代中國,文化藝術的亂象和扭曲屬于正常現象,讀書在浮躁的當代生活中并非主流,作為畫家,具備“高級工匠水平”即可的話,那么我覺得,下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展改名為“全國美展中國工藝工筆畫展”更加貼切。
傳統文化一點點丟失,畫家的靈魂被名利沖散,人心的浮躁和貪婪影響著美術的突破性發展。誠如陳履生所說:“現在整個社會對繪畫意義的理解、期許與要求都在降低。人們判斷一位藝術家的成績和藝術家是否讀書、讀多少書沒有關系,而是看畫價的高低、官位的大小。藝術家在這樣的氛圍中,就會竭力地去搞社會關系,因此不可能有時間去讀書,有理想去提升文化修養,有責任去面對藝術問題。”
最近,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京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可謂正當其時。講話中指出,文藝不能在市場經濟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發生偏差,否則文藝就沒有生命力;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單純感官娛樂不等于精神快樂。我們期待當代的中國畫家能如習主席對當代文藝工作者期待的那樣,自覺堅守藝術理想,不斷提高涵養、修養,加強思想積累、知識儲備、藝術訓練,認真嚴肅地考慮作品的社會效果,創作出更多具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中國畫作品,讓書卷氣代代傳承!在學術民主、藝術民主中,讓我們一起期待下一屆全國美展中國畫展的到來!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