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9月19日電 (記者 杜燕)為期10天的“帶著千年的傳統突圍—西藏多派唐卡藝術作品展”在國家博物館落下帷幕,60余幅題材多元西藏多派唐卡吸引了逾40萬人次的觀眾。今天,多派唐卡創始人年敘·多吉頓珠更是將展出中的4幅作品捐贈國家博物館。
“唐卡”是藏族繪畫藝術的獨特形式,歷經一千多年的積累與發展,成為匯聚藏族宗教、歷史、科技和藝術等各個領域珍貴遺產的載體。
多派唐卡代表畫家年敘·多吉頓珠與丁嘎攜60余幅作品于本月在國家博物館舉辦展覽,吸引觀眾超過40萬人次,其中不乏美術界專家。
今天,年敘·多吉頓珠與丁嘎分別把自己創作的2幅參展作品,共計4幅作品捐贈國家博物館,包括《釋迦牟尼》、《五方度母》和《綠度母》、《觀音》。
年敘·多吉頓珠在捐贈儀式現場告訴記者,作為西藏拉姆拉綽唐卡畫院院長,他和畫院副院長丁嘎率領藝術團隊,在繼承噶當、勉唐、噶孜風格和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創新出了“多派繪畫”的新風格,將藏漢、古今、宗俗、藝術等元素融合在一起,把具有宗教功能的藏傳佛教唐卡與具有審美功能的藝術唐卡,從題材、配置、風格上區別開來。
目前,多派唐卡的藝術價值、市場價值已得到廣泛認識,著名寺廟、知名博物館、美術館視畫院作品為珍貴藝品,競相訂購收藏。對于此次捐贈的作品,年敘·多吉頓珠告訴記者,與此次捐贈的4米多長《五方度母》類似的作品在2012年拍出165萬元的高價,在2013年類似作品拍到210多萬元。
他表示,希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學習這門技藝,“現在西藏拉姆拉綽唐卡畫院有100多個學生,藏、漢族都有,少則3年、多則5年,學生就能獨立完成簡單的作品。”
對于此次獲捐4幅多派唐卡,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表示,近幾年來該館非常重視藝術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藏和研究,其中對唐卡作品采取以風格和產區為“面”,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為“點”,以點帶面的收藏方式。
他指出,此次多吉頓珠與丁嘎捐贈的4幅精品,填補了該館在多派及嘎瑪嘎智畫派唐卡方面的收藏空白,為日后該館進一步對藏東和康巴的唐卡研究和產區調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