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片秋日的枯荷上停著一只充滿生機的青蛙,輕薄殘碎的荷葉與靈動機敏的青蛙幾乎讓人忘記了這是用一塊百年老木雕刻而成的藝術品……”6月16日晚22時45分,柯愈勄的黃楊木雕亮相中央電視臺十頻道《探索·發現》欄目的《手藝》系列節目。
記者 熊明 攝
見習記者 楊晨
柯愈勄是誰?
今年65歲的他,是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黃楊木雕的代表性傳承人,他的5件作品曾分別被國家級博物館收藏……作為重慶首位登上該節目的工藝美術大師,其雕刻藝術是怎樣吸引了節目組的青睞?錄制節目過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困難?昨天上午,本報記者來到柯愈勄工作間,探訪關于他創作背后的故事。
通過對比引起對生死的思考
本期《手藝》節目主題為《刀鐫蛙魂》,主要圍繞柯愈勄制作黃楊木雕的過程,展示其從構思、選料、斷木、打毛坯、細刻等10余道工序。30多分鐘的節目,從去年11月份開始,錄制了近半年時間。
昨日,記者有幸在柯愈勄的工作案臺上看到在節目中亮相的藝術品“真容”:一只靈動的青蛙趴在一片枯萎的荷葉桿上小憩,葉子上每一根脈絡都清晰可見,相當精致。柯愈勄說,這件作品還暫未命名,創作的初衷是想通過充滿生機的青蛙與枯萎荷葉的對比,引起對生死的思考。
記者發現,從入駐中國國家博物館的作品《期待》到中國美術館《秋望2007》,柯愈勄創作中出現最多的就是青蛙這一意象,這是為什么?
“我對青蛙有一種特殊的情感。”柯愈勄告訴記者,曾經從醫的他見證過青蛙為醫學和人類健康作出的無數貢獻,他帶領學生做過難以計數的青蛙實驗。“用雕刻這種質樸的形式,表達對青蛙奉獻精神的感恩與崇敬。”
為此,著名詩人梁上泉曾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別人刀下是蛙的慘死,你的刀下是蛙的新生。”
為黃楊木雕注入新的活力
為了配合節目組錄制檔期,柯愈勄幾乎每天早晨5點起床,一雕就是10多個小時。本期《手藝》節目制作人趙興明稱,柯愈勄本次作品共雕刻了不低于100萬刀,“之所以被央視選中,是因為柯愈勄賦予黃楊木雕‘新’的元素。”
怎么個“新”法?“青蛙見過,荷葉見過,但用黃楊木雕制成這樣的青蛙、荷葉還是頭一次,令人眼前一亮。”趙興明說。
“與別人雕羅漢等工藝品不同,我的作品源自生活。”柯愈勄稱,從創意、選材、構思、雕刻到最后的打磨,其作品一直在追尋不同的創意。為了刻畫荷葉、竹子、青蛙的質感,柯愈勄還自創了一套“亂刀疊刻法”,通過層層重疊地雕刻,去表現意象的紋理。
在雕刻工具上,柯愈勄也有自己的“獨門武器”。記者看到其工作案臺上擺滿了幾十把長短不一、形狀各異的刻刀,而每一把都是柯愈勄親手磨制。他說,因為黃楊木較硬,刻刀的材質選取了更鋒利的白鋒鋼,每當刀不能達及需要的角度和位置,都得重新制作更適合形狀的刀具。“一塊6斤重的木頭在這種‘秘密武器’的運作下,最終將變成120克的工藝品。”
2010年,柯愈勄的黃楊木雕代表重慶,與舉世聞名的樂清黃楊木雕齊名亮相國家文化部舉辦的“巧奪天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百名工藝美術大師技藝大展”,文化部對柯愈勄的作品評價是:“為黃楊木雕這一古老的民間工藝注入了新的活力。”
各地非遺的地域文化應互相借鑒
談到如今的“非遺”,柯愈勄誠懇地說道:“中國的工藝美術并沒有完全地將傳統的非遺發揚到最大化,因為中國的非遺是一座巨大的寶庫,各種地域的文化應該相互有所借鑒。”
在非遺技藝的傳承中,柯愈勄目前已招收了6位弟子,他的條件有兩個,一個是要業余,“因為只有業余才能不浮躁,才能不為生存而賣藝”;另一個是要有文化,在他招收學生前都會讓他們寫寫對于雕刻的感悟,在他看來文化才是提升非遺的關鍵,“技術其實很好掌握,難的是創作要與別人不一樣,只有文化才能提升品位。”
柯愈勄最喜歡的一句話是繪畫大師吳冠中說的:“速寫寫什么,是寫形,寫神,寫情。”在他看來,雕刻也如此,他也將此作為自己一生的追求。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