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辦單位:青水藝術館
展覽時間:2014年1月11日至1月22日
參展藝術家:蔡逸欣、董金良、范海龍、樊明龍、
梁 雨、錢傳兵、趙方方、周乾華
前言:
從江南,論及某處邊界
一直停留在我們印象中的江南,究竟在哪里,到何方,也許我們從來都沒有一個精準無誤的劃分。即便打開網絡試圖搜索“江南”的定義,似乎也有著比其他名詞更加繁雜的解釋,正如其中一句概括所言,“從古至今的‘江南’,一直是個不斷變化、富有伸縮性的概念”,從某種意義來說,江南是一個疊加的“意念圖層”,它因歷史、傳統以及其他諸多因素,而不時變換著概念和范圍:它可以是一個地理的區域,也可以是一個精神的版圖,可無論是何處的江南,我們總也難以清晰地指明它的邊界究竟在哪。
不過既然是模糊的概念,也就意味著沒有解釋的霸權,并同時預示著更多理解的可能。現如今,江南作為一個概念,更多被當作某段旅行的向往,而更多的“江南”則被遺忘,直至被簡單地概括為一個粗糙的印象。如果放入文化的語境,江南的消逝與被遺忘,其實是一種傳統美學的式微,一種人文思考的缺失,以及一種古典情趣的消逝。我們在此試圖談論或重尋江南,其實更是在搜索某種“失落的情懷”-----我們把江南當作一個比喻,來思考現實中傳統與當代的問題,以及我們面對各種邊界的態度與選擇。
傳統與當代的邊界,正如現實中的江南一樣讓人無法精確地把握和測量。對于 “國畫”(或者說“水墨畫”)而言,傳統并不是簡單的筆墨章法,當代也并不是字詞意義上的新穎別致,一如我們并不能用簡單的“當代水墨”或“新水墨”概念,來強行劃定新時代里水墨的界限。當然,學界提出“新水墨”的概念,并用之于某種不同以往的水墨,為我們理解當代的水墨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式,但是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正如不是所有“當下的藝術”都是“當代藝術”一樣,也并非所有“當代的水墨”都是“當代水墨”----“當代”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時間界限,更是一個關于繪畫的“終極關懷”的理解,是一種精神的當代性存在,也只有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我們才能更好地思考當代的水墨。
參加此次展覽的藝術家,幾乎都處在某處臨界,或面臨一種選擇。他們分別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了各自心中的江南意象,通過對“夢里江南”的訴說,探討傳統與創新、個人與當代的問題。蔡逸欣和樊明龍用精巧別致的取景,將江南的清新逸致呈現出來,董金良則將自己的精神世界化入湖山,如夢如幻的景色中透著無限的寧靜平和;人物畫家范海龍和梁雨,此次則將內心的江南情結匯成花色,通過對花的表達賦予其多層次的隱喻。另外,錢一白象征人生的網,趙方方筆下表情豐富、性格獨特的鳥兒,以及周乾華的行者、羅漢,也無不散逸著傳統在當代的鮮活狀態。他們都在某種慣性和創新的選擇中,努力尋找著新的可能。在此我們不能一味地給予過度的溢美之詞,我們更多是關注和呈現他們的思考,以及他們處于邊界的狀態和選擇。
江南究竟在何處?我們今天在江南的某處提出這樣一個疑問。顯然,答案并不在此處。此次展覽只是提問的開始,我們仍然期待更多的質疑,或者更多的答案。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時代的潮流中看見更多“傳統”的可能。我們仍需更多的時日,更多此類的展覽,來尋找江南。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