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最新版中文在线天堂/英语老师乖乖掀起裙子的/久草电影在线播放/神马电影天堂网

您的位置:首頁 > 市場分析

作品均價不超3萬 中國平價藝術品市場起步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10-18
1.8億港元?41.9億港元?沒關系,2013年蘇富比秋拍誕生的天文數字并不妨礙有人要做不一樣的事。

近日,上海舉辦“2013SURGE Art藝起”上海藝術節。這一創辦于2006年的“藝術節”是展示和銷售優質平價當代藝術作品的平臺,全部展示、銷售藝術品的價格均不超過3萬元人民幣。

能夠滿足大眾購買藝術品愿望的廉價藝術品,被稱為“買得起的藝術”(Affordable Art)。這一概念最早在海外誕生,近年來開始在國內流行。“今年北京藝術節期間,我們創造了歷年參觀人數最多和銷售業績最高的紀錄,超過16000人參加了我們的活動。與2012年同比,今年在北京藝術節的銷售總額增長74%,參觀人數增長46%。”“SURGE Art藝起”藝術總監雷倩在上海活動現場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業績,并表達了對國內平價藝術市場的看好。

盡管平價藝術市場近年來被業內普遍看好,但也有藝術市場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指出,“無論如何,平價藝術顯然存在市場,但在目前的中國依然處于非常不成熟的階段”,其中“帶著投資、升值的心態”是其不成熟的關鍵因素。

買得起的藝術,中產階級的品位

“買得起的藝術”(Affordable Art)概念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1999年。那一年,廉價藝術品博覽會在倫敦誕生。

廉價藝術品博覽會上的藝術品,價格都在3000英鎊之內,包涵油畫、攝影、雕塑、版畫等各種當代藝術種類。如今,該廉價藝術品博覽會已經擴大到120家參展畫廊參展。除此之外,紐約、悉尼、墨爾本、阿姆斯特丹等城市也在之后幾年相繼舉辦了大大小小的藝博會或者藝術節。

海外廉價藝術品一級市場的龐大,是刺激英國人Tom Pattinson在中國做起“買得起藝術”的最根本動力。Tom Pattinson是“SURGE Art藝起”的創始人、總監,另一身份是《Time Out Beijing》的前主編。

“我之前是做媒體的,工作的辦公室就在北京的798那里。可是,當我想從那里買幾件藝術品回家時,卻發現我根本買不起。于是,我開始想,是不是可以做一個活動,活動上所有的藝術作品價格都要在1000美元以下,我要讓普通的白領都可以買得起。”

據Tom Pattinson介紹,來參加活動的藝術家大多數比較年輕,作品在價格上基本符合定位。“有的藝術家和我們合作了幾年,獲得了比較好的市場認可度,作品也在漲價。比如,藝術家劉忠華,他第一次來參加我們的藝術節時,作品是兩三千元,第二年就漲到了8000元,后來是兩三萬元,重要的是這些作品都賣掉了,它們獲得了市場的認可。我們還幫他在國外辦了個展。他的作品在美國可以賣幾萬美元,但是,他現在依然會來參加我們的‘買得起藝術節’,以符合我們價格定位的要求創作很好的作品。”

“買得起藝術節”能夠在中國藝術市場發展的根本,被認為是中產階級消費需求的上升。“越來越多的產中階級開始把購買藝術品作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是有品位的象征。”Tom Pattinson說。

不應以投資回報論英雄

“按理說,平價藝術的受眾群體是藝術終端消費者,但目前很多人還是帶著投資、升值的心態去購買,加上許多人對藝術審美并沒有形成自己的口味,人云亦云,也就缺乏自主選擇的能力。這樣的市場其實不是消費市場,不成熟。”一位在上海和北京均有多年從業經驗的藝術市場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分析。同時他披露,一些機構參與“買得起藝術”,也并非表面上宣傳的那樣,希望把廉價藝術品市場做起來。

“據我所知,上海早幾年有一個文化公司做了廉價藝術品超市,這兩年也漸漸沒有聲音。最根本的原因,是這家文化公司開起來后,最初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現在這家公司已經成了當代藝術市場一個很受矚目的推手,也就無心顧及廉價藝術了。”該人士披露。

上述人士所稱的當下國內廉價藝術消費“投資、升值”心態的最好印證,或許可以用一則流傳在“買得起藝術”市場內的“傳奇故事”來說明,故事的主角,正是此次蘇富比秋拍最受矚目的藝術家曾梵志。

十幾年前,上海香格納畫廊還僅僅是波特曼酒店的兩面墻,而天價記錄的創造者曾梵志也還處在事業的奮斗期,渴望開展覽也渴望被采訪。一位即將離開中國的美國商人在經過波特曼酒店走道時,看到了曾梵志的作品:一群系紅領巾并戴面具的成年人并排站在一起(《面具系列No.6》),標價16000美元。這幅作品深深地觸動了他,經過一番討價還價,美國商人最終以15000美元買走了這張作品,之后他離開中國。

曾梵志的那張作品被這位買家放到了自己家里,時而拿出來掛掛。他的生活與中國當代藝術沒有交集。中國當代藝術的紅火只是另外一個世界的神話。這張作品在美國商人家里靜靜地待了十年,十年間,曾梵志作品價格一飛沖天,飆升得驚心動魄。

2008年,這張作品在香港佳士得拍賣夜場上被一位藏家競得,成交價為970萬美元。短短十年,從15000美元到970萬美元,價格飆升近1000倍。

“這樣的‘撿漏兒’神話,已經被當做廉價藝術市場推廣的教科書—發現當代藝術的價格洼地,以從低端的市場起步,獲得較好的收益。而事實上,這樣的情況絕對是特例。廉價藝術最主要的目標畢竟還是為了讓藝術走進大眾,而非以投資回報論英雄。帶有投資目的購買低端藝術品無可厚非,但更重要的還是要喜歡,因為所買藝術品的升值概率并非如想象中那么高。”有經驗的藝術市場人士如此告誡。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