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江:雕塑的線相與骨法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5-24]
雕塑作為名詞,指空間中的造型造物。作為動詞,雕則有所刻損,塑則有所增益。如此損益使物形達至完美,正是雕塑的使命。
物之形體,輾轉凹凸,千變萬化,其內涵在于骨骼的運動。中國傳統藝術以點畫描繪對象的形體,揭示對象的內蘊,并帶出點畫的韻律與情緒。南齊謝赫提出“骨法用筆”,就是要求筆法在造型過程中,發揮作為一切形體的骨骼的作用。這種筆法同樣可以化作觀察的方法、體驗的方法、線的方法,來把握形體內在的骨骼。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提出“骨氣”,他說:“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這個“骨氣”,既指形體的可見的骨架,又指物形的可察的氣韻。
雕塑系第三工作室的“線相”實驗教學已告一段落。我的理解,其“線相”所強調的正是雕塑的觀察與表現上的“骨法用筆”。一方面誘導同學以線來把握形體的骨骼,另一方面研究這種骨骼的氣韻變化。這個實驗教學在引導同學認識中國筆、線的要義之時,來認識雕塑造型的本質,在研究性的層面上培養一種造型的方法與識力。張彥遠還指出:“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要使骨架與氣韻俱能到位,既要有意立意,又要讓這種意涵融在骨氣的研磨之中。正如這本《品物》冊子所表達的,這種思想貫徹于教學的始終。
我想:這般教學的內涵,非在海外跌打十數年者,不能有此番見解。尤為可貴者,永剛兄還為每個同學書寫了極認真的點評。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引為思考和提倡的。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