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藝術新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現東方意象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5-06]
北京5月4日電 題:抽象藝術新銳劉玖通:“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現東方意象
作者白芷
有如西北高原的豪邁與現代上海的活力相融合,眼前的一幅幅畫作于剎那間便擁有了鮮活的生命……
于20世紀初期興起的抽象表現主義繪畫雖源自西方,但其“非比喻式”的表現形態仍與中國傳統書法有著異曲同工之妙,而這大概就能解釋為何過往華人抽象藝術家每每于世界嶄露頭角的原因了。
如今,在抽象繪畫界,繼趙無極之后,36歲的劉玖通正越來越受到來自兩岸三地華人,以及全世界的矚目。
當日,一場名為《東方抽象劉玖通》的畫展在中國美術館拉開序幕,30余幅作品全面呈現了這位抽象繪畫界新星的創作之路。
《山水有靈》、《今日樂相樂》、《江山多嬌》、《明河可望》……作品多以單一色彩為主,通過深淺明度的融合,進而產生出水墨之效。畫家以書法線條、水墨筆觸,搭配東方詩意、山水美景為主軸的“大寫意”抽象美學,將“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才情全然展現在觀眾面前,令人嘆為觀止。
如著名畫家龐均所說:“一位畫家要升華為藝術家,已經不是技巧與繪畫方式的問題,而是修養決定一切,其中‘文化’與‘音樂’修養仍是重要之一環。古代文人‘琴棋書畫’之說,不無道理。”
誠然,抽象藝術之美,在于畫面的美感與和諧。
如同西北大漠的遼闊豁達,生于斯、長于斯的經歷讓劉玖通有著不畏漫天風沙的豪情壯志;亦如潮流上海的開放蓬勃,陶醉此處“風景”的他在創作中平添幾分空靈與婉轉。
“一壺酒,一竿身,世上如儂有幾人?”創作者似《漁父》中所描畫的,與畫作一同恣情于山水之間,而忘乎塵世,可謂直入人間仙境。如此一來,兼而有之的畫風幫助劉玖通進一步將中國傳統水墨文化與西洋油彩顏料有機融合,繼而呈現出富于中國底韻,以及東方意象力量的抽象山水。
從“上海煙塵”及至“外灘浪潮”,從“江南水鄉”及至“吳山風云”,四大創作系列清晰記錄下畫家的旅行足跡,筆墨間見其諸多感觸。在由半具象轉向具象風格的過程中,雄逑的力道似乎也因那“濃得化不開”的水鄉澤國氣質而變得愈發柔和詩意起來。
目睹畫作,龐均的話語中充滿感慨:“劉玖通在創作的道路上將會思考呈現更多變化、更豐富的構成方式。結合歐洲油畫色彩豐富的經驗,如何呈現中國文人抽象的精神性暨寫意、墨韻之趣,乃是很深的學問,不必急于‘量產式’的創作方式。在思考中落筆,必成大器?!?br/>
而在評論界看來,藝術史的定位有無,往往是評鑒一位藝術家、一件藝術作品價值能否源遠流長的關鍵因素。正因如此,有評論認為,“劉玖通的藝術創作擺脫傳統,揮灑出既充滿大器醇熟的筆調,也富涵細膩幽然的色彩,這種華麗與素雅、唯美與樸實、夸張與內斂、激情與冷靜、具象與抽象的矛盾及統一,竟是如此協調融合。”
如其所言,數年前于臺灣的首次個展,讓劉玖通很快就以其作品中散發出的磅礡力道享譽全臺。蘇富比、佳士得等國際拍賣行更是每每以高昂的價格不斷刷新他的生涯拍賣紀錄。
不光如此,除山河大川的題材外,劉玖通還在構圖上師法徐悲鴻的《八駿圖》,在整體畫面上師法文藝復興三杰之一的拉斐爾,于抽象語匯中注入奔放、大氣之感,同時又不斷追求畫面的細膩與祥和。
如此一來,劉玖通的作品以其卓爾不群的技法特色,以及濃郁的個人風格,充分體現出當代中國藝術新銳獨有的鮮明印記。即運用層層厚重的油彩線條堆棧、刮刀技法創造的凹凸畫面,以自身的獨特語言重新詮釋“立體”于抽象畫中的空間定義,奔放中蘊含幾許形意,一如潑墨意境。
然而,盛贊面前,這位畫家卻是寥寥數語,除了感謝再無其他,似中國山水畫所追求的的“留白”境界,予人以無限意境。
國畫大師黃賓虹曾說:“畫有初觀之令人驚嘆其技能之精工,諦視之而無天趣者,為下品;初見佳,久視亦不覺其可厭,是為中品;初視不甚佳,或正不見佳,諦視而其佳處為人所不能到,且與人以不易知,此畫事之重要在用筆,此為上品。”
作為中國抽象藝術新銳的劉玖通距離這番境界并不遙遠。隨著畫作集體亮相,站在展廳中央的他滿臉希望。(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