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最新版中文在线天堂/英语老师乖乖掀起裙子的/久草电影在线播放/神马电影天堂网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觀點

孫振華:美術館可能成為藝術品的墳墓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4-22
  作者中國美術學院教授、深圳雕塑院院長
  美術館里所崇尚的只是精英化的藝術,它還不是真正的公共領域,不是鼓勵真正辯論的地方,也不是活的藝術正在發生的地方。

  前不久讀了一本書,名字叫《博物館懷疑論——公共美術館的藝術展覽史》,作者大衛·卡里爾是美國杜克大學的一位知名教授。

  在大衛·卡里爾看來,美術館里所崇尚的只是精英化的藝術,它還不是真正的公共領域,不是鼓勵真正辯論的地方,也不是活的藝術正在發生的地方。同時,他還認為藝術藏品也因為一旦進入了美術館就失去了它和社會生活、歷史文化的整體聯系,成為一個孤立的欣賞品。表面看起來,美術館的藏品似乎得到了妥善保護,但是,這些只不過是一些文明的碎片而已,人們以為觀眾在此時此地能夠通過觀看藏品回溯到過去的時光,事實上,美術館藏品的不可觸摸,使這種想象中的時間之旅成為不可能,這就意味著美術館可能是藝術品的墳墓。

  這幾年來,中國的“美術館熱”有目共睹。十多年前,許多大城市甚至許多省份都找不出一家美術館,現在,各個城市都在熱衷于新建美術館或者將老的工廠、倉庫改建為美術館。不僅官辦美術館越來越多,民營美術館也在政府的鼓勵和扶持下,成批地涌現。

  例如,現在大量私立的美術館,都在搶著收藏,但大多只是為了滿足占有心理;由于是私立館,它的收藏也不是終極收藏,也就是說,它的藏品還可以交易。這樣實際是為藝術市場提供了機會。如何讓美術館的藏品更多地成為共享的公共資源,這應該也是私立美術館的責任。

  對于公立美術館而言,就算是終極收藏,但這些藏品一旦入庫,常常就等于進入了墳墓,不知道幾十年里有沒有一次見光的機會?長期以來,公立美術館應景的展覽比較多,有多少實際作用,占用了多少公共資源,這也是應該檢討的。

  還有,不管是公立還是私立的美術館,在公眾參與、藏品研究方面,做得好的極少。所以,大衛在這本書里說,美術館只有學會以全新的方式進行轉型和調整才會有未來。這種全新的方式只能是走出藩籬,走向公眾,走向生活。

  對中國而言,美術館不管是什么性質的,最重要的,都是要給公眾提供一個優質的公共空間,成為公眾參與、互動交流的平臺。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