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年畫之鄉"遭遇收徒難 業界盼賦予新生命力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3-02-16]
衡水2月14日電(崔濤 崔志平)“如今會雕刻畫版的人越來越少嘍。”2月14日,中國農歷新年正月初五,正在家中雕刻武強年畫畫版的馬習欽說。
馬習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武強木版年畫的代表性傳承人。他告訴中新網記者,年畫是以前家家戶戶春節期間張貼在墻上或門上,用于祭祀祈福必不可少的東西,如今年畫已不再“流行”。
武強年畫產生于宋末元初,明、清兩代最為鼎盛,題材豐富,距今已經有500多年歷史。2006年,武強年畫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馮驥才曾這樣評價武強年畫:“在北方,若論質樸的鄉土氣息和雄健的北國精神,武強年畫當列首位。”
今年53歲的馬習欽,從15歲開始在當地年畫工廠當學徒。談起年畫這種民間藝術,他顯得興致勃勃。
馬習欽說,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之前,年畫的生命力非常旺盛。鼎盛時期,當地有大大小小畫店上百家。
“一個人講著年畫上的故事,身邊圍了一群人在聽。”馬習欽說,那個時代年畫十分受歡迎。究其原因,馬習欽認為,當時信息閉塞,沒有什么娛樂方式。年畫題材豐富,具有故事性,像楊家將、隋唐演義等都被年畫藝人印在了畫紙上,滿足了人們的娛樂需求。
當地流傳的一首民謠唱道:“都說天津人馬厚,不如武強一南關。一天能唱千臺戲,不知戲臺在哪邊。”這首民謠雖然有些夸大,但側面說明了當時武強年畫的繁榮和題材多樣。
由于時代變遷,人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電視、電腦等走入了尋常百姓家,曾風靡一時的年畫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過年了,就連本地人也很少再貼年畫。”馬習欽感慨地說,現在的年畫市場越來越冷清,年畫產量也減少了很多。
馬習欽正在雕刻的是一部佛經《清敕修大藏經》。這是受北京一家公司委托雕刻的。他表示,由于圖案繁復,全國能雕刻這部佛經的超不過10個人。
雖然技藝高超,但對于年畫技藝的傳承,他十分擔憂。
“現在沒多少年輕人愿意學習制作年畫了。”馬習欽說,由于收入不高,難以養家糊口,工藝也比較復雜,武強年畫這門民間藝術的傳承陷入困境。
馬習欽的兒子馬皓明告訴記者,他從小是看著父親雕刻畫版長大的,但他并沒有繼承這門民間藝術。畢業于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的馬皓明,如今在北京和朋友創辦了一家軟件公司。他認為,年畫這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到現代已經沒有了發展空間。
“現在中國的年輕人是拿著蘋果手機,看著日韓的動漫長大的。”馬皓明認為,國外文化對中國人影響很大。而國外的一部電影或者動畫片上映后,其相關的衍生產品如游戲、玩具等都爭相上市,而年畫很難做到這點。
對此,中國首家年畫專題博物館——武強年畫博物館館長王玉鵬有不同看法。他認為,做好年畫保護工作的同時,還需要尋找年畫新的生命力。他透露,春節期間,武強年畫在北京、澳門多地進行展覽,希望讓更多人了解并接受武強年畫。目前,武強年畫還聯合河北科技大學、河北瑪雅影視有限公司拍攝了兩部動畫片《畫鄉傳奇》和《十不足》,并且正在著手嘗試開發有關年畫的動漫衍生產品,如玩具、茶具等。(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