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畫家獲中英文化交流貢獻獎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12-19]
太原12月18日電 題:山西畫家獲中英文化交流貢獻獎:我有一個中西結合的藝術胃口
作者 王燕君 石俊文
“我有一個中西結合的藝術胃口,遠古的彩陶、青銅器,漢代陶俑,敦煌壁畫,唐宋院體,元之后文人畫;近代的版畫、油畫乃至西方的現代藝術構成;民間的剪紙、面塑、年畫、刺繡等經過消化吸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肌體”,18日,從英國歸來的張俊對記者說。
當日,山西代縣畫家張俊參加“中國書畫世界行·走進英國交流展覽”活動歸來,此次英國之行對于張俊來說,收獲滿滿。他的作品在展覽中不僅受到英國人士的喜愛和追捧,最重要的是獲“中英文化交流貢獻獎”。
據介紹,此次展覽籌備時間達半年之久,集中了國內書畫界諸多領軍人物,如中國文聯副主席覃志剛、段成桂、中國書協主席張海及劉藝、權希軍、佟偉、鐘明善等代表團成員的作品,展示了中國文化的精彩魅力。
倫敦議員成德仁稱,這次展覽對于加強兩國藝術家的交流是非常有意義的。中國藝術的走向世界,可以讓全世界從另一個側面增進對中國和中國文化的了解,山西畫家張俊獲得“中英文化交流貢獻獎”,是對他成績的肯定。
“以前見過好多中國畫、書法,只覺得都是黑乎乎的,沒有個性色彩,有點兒沉悶壓抑。看了張俊先生的畫眼前一亮,既有漂亮優雅的色彩,又那么的純真、純凈,使我的心一下子得到了凈化,感動。”藝術家漢多娜說。
隨團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張俊作品前合影時,漢多娜突然蹲下,她說這是表示對張俊藝術的崇敬之情。“藝術創作技巧可以不是一流的,但思想內涵應該是一流的”,漢多娜說。
“其實這種情況不止一兩次,多次的出訪交流中,無論是在奧地利、德國、俄羅斯,還是澳大利亞、新西蘭、臺灣;各種膚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無論是藝術家、收藏家,還是普通愛好者,都喜歡、欣賞張俊的作品”,山西省美協相關負責人說。
“張俊的畫就是這樣的,不光內涵一流,而且在藝術語言上也有自己的風格特色。‘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體現”,該負責人說。
張俊數十年扎根鄉村厚土,表現鄉土生活。立足于在民族文化基礎上的不斷探索求新,創造出一幅幅至善至美的田園牧歌式的斑斕畫卷。張俊藝術上的獨特之處在于數十年。
“我的創造來自于生活,卻是生活的高度提煉與升華;我的國畫與傳統繪畫拉開了距離,卻充盈著傳統文化的血脈與基因”,張俊說。
目前,張俊為中國美協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山西省美協常務理事,山西工筆畫協會副主席,忻州市美協主席。但他總說:“需要學習、借鑒、提高之處還很多”。
張俊告訴記者,特別是隨著出國交流的增多,參觀了如巴黎盧浮宮、俄羅斯艾爾米塔日博物館、英國大英博物館等世界頂級藝術殿堂中全人類文化瑰寶給予的震撼,還需要認真的、慢慢的品味、消化和吸收。(完)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