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玩店售“齊家玉” 實為加工商用新玉制成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2-07-18]
北京等地古玩店銷售的“齊家玉”價格不菲,吸引了眾多收藏者的目光。事實上,所謂的“齊家玉”并非古玉,而是甘肅武山加工商用新玉做舊制成的。昨日,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曝光。
消費者:350萬買了一千多件“齊家玉”
東北的張先生收藏古玩已經二三十年。去年4月起,他先后投入350多萬元,從超寶齋等古玩店購買了玉璧、玉刀、玉璋、玉琮等一千多件“齊家玉”。賣家告訴他,“齊家玉”制造的時代是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到青銅器時代的早期,距今大約有4000年。張先生查閱資料后得知,上世紀20年代,瑞典考古學家最早在甘肅齊家坪發現了齊家文化遺址,考古挖掘除陶器外,也出土了零星玉器。建國后,有關部門雖然組織過幾次挖掘,但出土的齊家玉數量有限。
隨著藏品的不斷增加,張先生對大批的齊家玉真偽畫上大大的問號。購買了一個1米高的玉琮后,張先生頭腦終于冷靜下來,“齊家文化的先民們有這樣的加工能力嗎”?最讓他起疑的是,一件藏品的后面竟然有一個簡化的“龍”字。
專家:出土的齊家玉總共才有千件
為了弄清楚“齊家玉”背后內幕,央視記者前往甘肅調查。甘肅省定西市眾甫博物館收藏著數量最多的齊家玉。與張先生家中的不同,館內收藏的齊家玉大多造型簡單,樣式古樸,玉面上見不到任何飾紋。博物館館長劉岐江表示,齊家玉就是比較簡單,造型古樸,大器型相當少。記者進一步調查得知,建國后,考古部門先后對五處齊家文化遺址挖掘,出土的齊家玉器數量十分有限,總共也就在千件左右。
賣家:“藏品出土時我在現場”
據張先生介紹,他的藏品大部分是從北京一家名為超寶齋的古玩店購買的。店主馬建超介紹,他是中華工商聯古玩商會理事、古玉研究會副會長以及甘肅收藏協會理事。古玉協會很多齊家玉的資料都是他提供的。此外他還表示,店里出售的藏品基本都是在他家鄉出土的。挖掘時,年紀還小的他就在現場。
加工商:新玉做舊已成公開秘密
專家介紹,市場上不少所謂的“齊家玉”并非古玉,而是甘肅、浙江、安徽等地加工的,其中甘肅武山縣是其中重要的加工集散地。央視記者調查時發現,距離武山縣城不遠的洛門鎮有多家古玩玉器店,主業是加工玉器。當地不少經營者告訴記者,北京等地古玩市場上銷售的“齊家玉”,很多是這里加工的。一位玉器加工商指認,超寶齋古玩店店主馬建超,曾經從他們那里購買了玉器,并當成所謂的“齊家玉”銷售,這樣的情況在業內早已不是秘密。
為了讓新加工出來的玉器更像古玉,當地加工商有不少秘訣,比如浸泡高錳酸鉀藥水,把玉器顏色做舊。再就是把煮熟的馬鈴薯碾碎,利用淀粉本身的黏性滾上泥土,粘在玉石的表面,造成出土的假象。
文物專家:“文物”鑒定缺乏標準和權威機構
專家表示,目前在收藏界,“文物”鑒定行業缺乏標準和權威的鑒定機構。“目前中國沒有一個完整的鑒定體系,沒有一個合格的鑒定隊伍,也更沒有完整的鑒定標準,所以屢見不鮮地出現贗品”,文化學者吳樹說。對此,專家建議,古玩市場管理者,應該加強對市場規則的制定,對于專門制售假冒古玩產品的商家,應該加大打擊和懲處的力度。晨報記者張璐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