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0日,潘鶴病榻速塑作品展在廣東美術館開幕。這次是潘鶴在這六十年來最為集中的私人塑像作品展。
從珠海城市象征———石刻雕塑《珠海漁女》、深圳改革精神象征———雕塑《開荒牛》,到小學語文課本中出現過的《艱苦歲月》,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雕塑皆出自雕塑家潘鶴之手。現已年近九旬的潘鶴從未停止創作,而此次展覽的一部分作品,正是他在2006年間因腰疾住院臥床而作的37件小頭像速塑作品,有好友更笑言這是他的“床上功夫”。
在開幕式上,潘鶴回顧起病榻期間的創作經歷。“手里面捏著這東西(濕泥)就舒服多了,我覺得只要我在雕塑,自己就年輕了許多。”當時,他因病住院,百無聊賴間,手癢難禁,剛好朋友建議他弄弄雕塑,于是潘鶴開始拿起濕泥,為前來探望的親朋好友、徒弟等速塑捏像。
之后,潘鶴速塑的對象還擴展到警察、工人、醫生、護士、舞蹈演員等各行各業的工作者。據潘鶴稱,這些作品都是在半個小時內完成的,有的僅花了2分鐘時間,純屬興之所至。
“速塑”則是潘鶴首創的概念,速塑之于雕塑正如速寫之于掃描,它與速寫具有相同的藝術特征。事實上,潘鶴早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了他的速塑創作。據他回憶,在“文化大革命”時期,他被紅衛兵批斗為“牛鬼蛇神”,并被要求當場塑出關山月的頭像,就在這批斗的威逼之下,他瞬間功夫就把關山月的頭像塑造出來了。這件“關山月頭像”不幸在那段歲月中丟失,但是它卻一直牽動著潘鶴的藝術情懷。
然而,展覽上還陳列著另一部分作品,來自潘鶴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深入田間漁港速塑的一批工農群眾頭像。特別是在汕尾漁港考察采風、收集素材之時,他塑造出的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那銅鑄的艄公、鐵打的舵手、玉澈的漁女等等。
如今,年近90歲的潘鶴,仍從事著雕塑事業。潘鶴說,他每天都會做一些小雕像,每年會有2到3座大型雕塑作品面世。據媒體報道,今年,他應內蒙古扎蘭屯市的邀請,已為該市烏蘭夫故居廣場雕塑了一座題為《青年烏蘭夫》的半身銅像。
展覽持續至8月1日。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