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最新版中文在线天堂/英语老师乖乖掀起裙子的/久草电影在线播放/神马电影天堂网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個展

《回應自然》第三回:五人聯展在京舉行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9-27



2011年9月25日,《回應自然》第三回——古棕,陳曉林,程向君、李同、張歌明五人聯展在位于北京798藝術區的Tang art藝術中心開幕。美術理論家邵大箴、美術史家奚靜之、清華美院教授劉巨德等嘉賓到場參觀展覽。

參展的五位藝術家正處于精力旺盛的年齡段,他們的作品有各自的風格面貌,但在“回應自然”這一問題上,有共同的藝術追求。他們雖然取得了成績但并不自我滿足,他們仍在拼搏,向藝術的深處前進。他們用不同的媒介和自然對話,通過與同道和大眾交流,以求得更大的進步。他們的態度是真誠的,感情是熱烈的,他們有意義的探索會給畫壇增添生氣,也會給畫家同行和觀眾們以思想和藝術的啟迪。

《回應自然》展覽首次于2004年在北京國際藝苑美術館舉行。古棕,陳曉林,程向軍、李同四位是參展的第一批藝術家。在2009年舉辦了第二次展覽,今年是第三次繼續以同一主題舉辦,清華美院教授張歌明也加入其中。他們不僅有一雙善于向自然學習、與自然交流的眼睛,更將這種美加上自己的情感在畫布上表現出來,使人悅人心目。

在當下藝術市場價格泛濫,價值與價格不符的環境下,《回應自然》這種學術性的展覽為我們帶來了一縷清新。據悉,《回應自然》第三回展將持續至10月10日。

現場聲音:

邵大箴(著名美術理論家、中央美院美術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

這五位藝術家很注重關注自然,也很注重表現自然的感受。一是研究客觀的自然,一是感受客觀的自然,并表現于畫布,這是我很強烈的感受。他們5個人在面對自然的時候,有不同的真切的感受,而且用不同的媒介畫出一種對自然的感受,這是最寶貴的東西。

這一主題表明畫家們在深入思考自身主體與客觀自然之間的關系,并在實踐中探索解決這一課題的多種途徑。一切藝術創造都基于兩個因素:客觀自然和創作者主體。客觀自然之美,之力,其包容之大,其含量之深,是藝術創造永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藝術家們只有畢恭畢敬地,虔誠地向大自然求教,才能有所作為。但與此同時,藝術之所以被認為是一種創造,乃是出自于藝術家心靈對客觀自然的回應,而不是無動于衷的復制與摹寫。回應的態度與方法則決定著他們創作的風格,情調與品位。這里需要藝術家們的主觀品質與修養。每個藝術家的天賦無法自我選擇,但后天的努力卻可以改變藝術家創造的品質。所以,藝術家需要具有豐富的生活實踐和藝術實踐,其途經正如古人所教誨的,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隨著生活和藝術經驗的積累和修養的提高,藝術家對自然回應的路子就會活潑多樣,每個人的藝術個性就會更鮮明地體現出來。藝術品對大眾的魅力和感染力也會自然地顯示出來。

古棕(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教授、北京油畫學會副主席、俄羅斯列賓美院榮譽教授)

我們學習了很多大師的作品,確實發現需要到大自然中去學習各種不同的變化、風景,不管是外表的變化,還是藝術家情感上的變化,我們都覺得藝術家非常有必要到大自然中去學習,有時候覺得有些人在工作室里閉門造車,雖然符號很強,但總覺得不生動,也不感人。我們希望到大自然中把自己感動的東西畫出來,是我們學習藝術的一個捷徑,使我們真正作為一個藝術家特別能感受到這個物質世界帶給我們的欣喜,是不同的環境刺激了我們,使我們在心靈上有了各種升華。回應自然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個月兩個月,是終身要追求的學習藝術的過程。所以我們堅信,我們活到老,應該向大自然不斷的學習,每一年春天或秋天我們都把我們的感受,我們要把這些畫出來,作為一生中追求特別幸福的一件事。

我們會隨著自己人生經歷的不同,對藝術領悟的不同。未來我們會一兩年舉辦《回應自然》的主題展覽,每一年有新的成員,或者新的陣容組合,這都不可避免,但我想這個隊伍的主要架構還是這四個人。能夠舉辦三次展覽,說明藝術家的包容性是可貴的,藝術家在自己研修和他人研修的過程中,要持一種包容的態度,這對我們的藝術發展非常有好處。

程向君(中國美術家協會漆畫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

2000年,我為了離荷塘更近,搬家到新的小區,當時一出門就有上百畝的荷塘。每次上下班走在它的邊上,都受到它形式美的感染,我覺得我命中注定我要下一些功夫去研究。大家看到的都是它最輝煌的時候——盛夏,而我表現的是冬季的荷塘,冬天的時候它的那種蒼涼和那種文化的氣息,包括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和我想要的特別吻合。這種美很難用一兩句話描述的特別準確,歷代文人也有不少對荷塘內涵和審美的描述。繪畫就更多了,齊白石也好,張大千也好他們僅僅是畫的荷塘的盛開。我主要從它抽象的形式美上更多的感悟。我持續了十幾年找到自己表現的一種方式,在抽象當中找到一種具象,在具象中又有一種抽象的內涵和精神。

“回應自然”題目當時是我取的,當時我想目前藝術家的生活狀態和工作方式,包括觀察自然和取舍的角度都不同,而最終都要達到一種境界,就是使作品達到一種與自然融洽的境界,沒想到我們一直做下來了。這主要還是朋友間的情誼,我們想通過這樣一種方式促進每一個人的創作,回歸自然,通過獲得靈感,來進行個人的創作。有的可能更貼切一些,有的走的更遠一些,但我總認為自然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我們通過對自然對象的觀察和感悟,能使我們的作品產生很多豐富的變化,這是在畫室里和閉門造車永遠達不到的。我認為這個選題是非常有意義的。

李同(藝術家)

我就是覺得怎么好看怎么畫,很簡單,我們是中央工藝美院畢業的,都是裝飾性的風格。現在的藝術市場很復雜,很難說得清。我們都是比較靜的,沒有商業上的東西。“悠然的光線,寧靜的色彩,芳馨的花朵和天使一樣的女孩,繪畫對我就像是在享用午后剛剛磨好的咖啡,舒服、自然是我的追求”。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