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醒:懂得藝術知識后再去收藏藝術品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8-03]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需求越來越高,大眾對通過藝術陶冶情操,提高修養和生活品質,享受真正藝術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本期話題,我們將為大家解讀藝術生活的真諦。
本期出場嘉賓
著名藝術家董小莊
藝術在于創造美,生活中每件東西都和藝術相關,選件衣服、選雙鞋、選套家具,甚至于鍋碗瓢盆,你如何擺放、搭配更好看,都是藝術生活的一部分。
著名藝術家張自啟
國內很多人的藝術生活狀態還停留在裝飾藝術階段,而無法透過欣賞或甄辨藝術的價值,感受藝術給內心帶來的感悟,給生活帶來的變化。
著名藝術家、評論家魏學峰
如果你熱愛藝術,首先就應該懂得什么是藝術,然后再去追求藝術生活狀態,最后才能成為一位優秀的藝術品品鑒與收藏者。
收藏家李耀強
在看到我收藏的大師的好作品的時候,心情再煩躁也會瞬間平靜下來。我在利用我所掌握的藝術知識給我的朋友們鑒寶的時候,我們大家都很快樂。
藝術生活:鍋碗瓢盆擺放也算藝術生活
董小莊:藝術生活來源于多個方面,廣義地講,藝術在于創造美,生活中每件東西都和藝術相關,選件衣服、選雙鞋、選套家具,甚至于鍋碗瓢盆,你如何擺放、搭配更好看,都是算藝術生活的一部分。不管是放塑料花還是鮮花,其實我們都是希望通過這些能讓我們的生活環境更優雅,使我們的生活更接近藝術狀態。
李耀強:好的藝術品是耐看的,是有震撼力的,能讓你進入狀態。在了解、懂得、欣賞、感受一件藝術品的過程中,我們會發覺,這對自己的文化修養也是一種提高。
魏學峰:藝術作品是藝術家以燃燒生命為代價創作的,所以藝術的最高境界其實與宗教是相同的,能洗凈人的心靈。生活發達了,在紛繁的生活狀態下,能做到空山幽谷,正所謂“讀書隨處凈土,閉門即是深山”,這種狀態才是藝術生活追求的目標和境界。
中西對比:藝術生活態度相差太遠
張自啟:目前,我們對藝術的需求與國外相比,確實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譬如我曾經接觸過的川大的留學生,你會發覺,在長期的藝術熏陶下,他們在看畫時的感受基本上與藝術家的感受非常接近,這也許無法用專業術語來解釋。而國內,很多人卻未必懂藝術。不得不說,國內很多人的藝術生活狀態還停留著裝飾藝術階段。
董小莊:一朵美麗的花兒,放在家里,普通人欣賞接受,如果將其畫成畫懸掛在墻上,同樣的美化生活,但很多人卻覺得這是件藝術品,神秘,高貴,不敢接受。這種是認知上的誤區。西方有150年的現代藝術熏陶歷史,有一套完善的體系,他們從小就受到藝術熏陶,進博物館,看畫展等等,所以到目前,他們的藝術生活非常發達。
魏學峰:國外一個人平均每年要觀看8次藝術類展覽,而中國是1000人中,只有2個人會來博物館。這對于經濟剛剛發展起來的中國,對于目前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這也確實無法強求,需要慢慢提高。
專家提醒:懂得藝術知識后再去了解藝術品
張自啟:當下由于許多人對藝術生活的認識非常模糊,誤把家中掛著幾幅書法或者書畫就當成了藝術生活狀態,這其實是與藝術生活有很大差距的。而普通百姓受到的藝術美學教育有偏差,導致他們對藝術生活與藝術品的認知產生誤區也就成了必然。藝術生活,首先你要知道什么是藝術,懂得欣賞藝術。
魏學峰:在當前,人們對藝術品的渴求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老百姓通過對藝術品的了解、鑒賞,甚至于收藏,通過藝術品來裝點生活,確實改變了生活狀態。譬如,四川博物院的年參觀人數已突破150萬。
特別要提醒大家的是:應該在懂得了藝術知識后再去了解藝術品,而不要通過藝術品去了解藝術。電視《鑒寶》欄目,只會告訴你這件寶物的價值,卻不會告訴你藝術知識。
李耀強:目前市場很亂,很多人被忽悠,錯把工藝品當藝術品,我理解的藝術品她必須具備收藏的潛力。
藝術生活化需要引導
張自啟:藝術與科學的區別在于,科學教你怎樣做才正確,而藝術教你怎樣做才更好。不可能每一個人都受到專業的美學教育,但是只要你有藝術情結,有追求藝術生活的態度,你就可以通過方方面面的自學來彌補。
魏學峰:從高處而言,正確的藝術教育,尤其是媒體對大眾正確的藝術引導非常重要,特別是經典藝術。從個人而言,首先,你要自己了解藝術知識;其次多聽一些藝術類講座;三是多走進博物館,多看展覽;四是多與藝術家交流,提高認知。
李耀強:如果你真的喜歡藝術,并渴望進入藝術生活狀態,那就請你多找機會看一些藝術評論,了解一些著名評論家對藝術的理解,這會對你會有很大的幫助。
董小莊:藝術生活化需要引導藝術家、媒體的引導,甚至是身邊朋友或者環境的引導。 撰稿:盛明成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