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家古采場老坑松花石硯再現吉林安圖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5-28]
日前,在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安圖縣舉辦的“清代皇家古采場老坑松花石硯文化研討會”上,選材出自安圖縣兩江鎮砥石山古采場老坑的十余方松花石硯亮相。這些硯臺大小不一,呈灰色、灰綠色等,雕刻有精美圖案,用手觸摸硯臺,感覺如同嬰兒肌膚般嫩滑。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內著名文房四寶鑒定專家張淑芬對這些松花石硯進行了鑒定。張淑芬表示,根據現有資料判斷,這些石硯系出自康熙十六年(1677年)所開發的古采場老坑。
張淑芬說,康熙皇帝每年都要來長白山下祭祀祖先,在1677年狩獵時發現了松花石,具體是在長白山下二道溝江邊上的一塊磨刀石。康熙帶回去,做成硯臺,發現用來研磨非常好,從此大清皇宮開始在這里開發松花石硯,完全由宮廷負責。直到現在,全國一共就有200多方松花石硯,民間有的也是一些賞賜的或者是太監偷出來的,非常稀少。加上開采難度大,太珍貴,這個老坑被封禁200多年。現在再發現,整個老坑都在安圖縣境內。
松花石硯是我國自古以來的名硯之一,清朝康熙、雍正、乾隆等帝十分推崇松花硯,將其列入四大名硯之中。康熙帝還封其為“御硯”,一直專供宮廷使用。
松花石硯以松花石為原料雕制而成,松花石又名松花玉,產于中國東北長白山區。用于加工松花硯的松花石最早發掘于長白山區安圖縣兩江鎮砥石山的江畔。松花石以深綠、灰綠和紫色為主。石質沉穩,顏色俏麗,紋理清晰飄逸自然,內蘊含蓄,不固不澀,是硯石中的上品。
清朝時期,松花石只能由皇宮的“造辦處”單獨進入山區采集石料,運回宮中研制成硯,做為國寶御用,少量的也用于賞賜給有功的臣子。乾隆以后,清政府將松花石產地嚴密封禁,松花石硯也逐漸停止生產。目前,大清國寶松花石硯分別收藏于北京和臺北故宮博物院。
張淑芬說,松花石硯是惟一的一個完全由宮廷開發、制作、專門供皇宮使用的硯臺。因為產量少,質地好,堪稱大清國寶。
1997年香港回歸時,吉林省人民政府特制巨型松花石硯“松花紫荊情系根”相贈香港特區政府。此后松花石硯名聲大振,享譽海內外,暢銷日本及東南亞各國。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