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書記憶漸行漸遠 連環畫收藏市場火爆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1-05-18]
看著一本本日本漫畫書籍擺滿大街小巷時,有誰想到過,咱們的連環畫當年也是這么受歡迎。前日上午,由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與西安市收藏協會聯合主辦的“西安第二屆全國連環畫交流展覽會”開幕,深受廣大連環畫迷和熱心讀者的追捧。而關于連環畫這門傳統繪畫藝術在發展上面臨的問題也受到密切關注:連環畫該何去何從?
歷經曲折的連環畫
連環畫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一種,多用白描的形式采用一圖一文的創作手法連續敘述一個故事的發展過程。據考證,這種形式最早出現在西漢時期畫像磚上,后來興起于二十世紀初的上海,題材大都根據文學作品故事或現實生活作為腳本,俗稱“小人書”。
在新中國成立后進入成熟期,開始以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等國家大事還有一些古典名著為重點表現內容,深得人們喜愛。上世紀60年代初期達到頂峰,后來由于種種原因,“小人書”遭到查禁。80年代初期隨著改革開放到來,“小人書”再次進入人們視野,故事內容開始出現了現代題材的作品,多種藝術形式的呈現造就了這門傳統繪畫藝術的一個極端時代。因為版畫、油畫等多種藝術形式的大膽交叉,有人稱之為連環畫的百花齊放期,也有人評價由于這段時期的創作形式里傳統的白描藝術已不再是主流。到90年代開始,連環畫在出版方面逐漸退出歷史舞臺,與此同時,其收藏價值得到普遍認可。
是缺乏創意還是缺少尊重
談到如今連環畫創作畫家年齡出現斷層現象,作為中年連環畫作者代表的李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普遍的年輕畫家缺乏原創精神,故事性太弱。只是一味的臨摹,僅僅是在千古流傳的名著經典里打轉。可如果要臨摹一些暢銷作品比如金庸的武俠、都梁的《亮劍》這種既有口碑又有市場的作品,又很大程度上牽扯版權、發行方面的困難。這對于青年畫家來說無疑是一種阻礙。”
而對此看法,有近半個世紀連環畫創作經驗的趙明鈞老人表示,“中國連環畫事業的發展瓶頸不在創作力,而是大眾對于連環畫及連環畫作者的認同和尊重上。”連環畫想要有自己原創作品是很難的,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化底蘊,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創作素材,這幾年無論是電視還是電影也都在致力翻拍經典名著,這沒什么不好。”
他認為,“因為從市場的角度,作品的影響力遠遠大過作家,但是年輕人想在連環畫創作方面展現自己的創意,也不是不可能,只是不會成為主流。畢竟這種大膽的嘗試也許會面臨更大的風險。我認為真正的問題在于尊重和認識上,出版社和發行商的價值觀是利益大于藝術,這無形中就打擊了很多連環畫創作者的積極性和熱情,尤其是年輕的畫家。畫家的地位得不到提升,連環畫的市場就會越來越小。”
面臨新的歷史使命
現場參觀的鄭志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可以近距離的接觸這些具有收藏意義的連環畫,這些大部分都勾起了我兒時的回憶。”現今60多歲的張培增老人看到現場展出的各種連環畫后,發出感慨,“現在這個網絡時代,很少有年輕人愿意從事這種辛苦不賺錢的行業,所以連環畫畫家出現了年齡斷層,真是非常的可惜。”
談及連環畫以后的發展問題,李鵬和趙明鈞兩位畫家竟有一致的看法,“連環畫的鼎盛時期已經不可能再現了,原來連環畫作為傳遞信息和思想的唯一形式已經漸漸被電子傳媒取代,其身影逐漸被弱化。尤其是現在年輕人喜愛動漫和網絡,連環畫已經不再成為首選。換句話說,這門傳統繪畫藝術在一個階段承擔的歷史使命已經告一段落。不過在新的時代,作為一種文化形式,也將迎來另一個使命,就是傳承經典。對于今后連環畫藝術的發展前景,我們還是很期待的。”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