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三雕”民間傳統工藝走進大學課堂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12-19]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風格的石雕、磚雕、木雕(竹雕)工藝的簡稱。2006年5月,“徽州三雕”正式入選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雕刻內容豐富多彩,制作程序復雜,從建筑裝飾材料到文化的傳播;從民間傳承到走進大學課堂,“徽州三雕”正以一種新的方式在傳承和發展。
12月18日,安徽省黃山學院副院長樊嘉祿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受過高等教育,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大學生,是傳承民間藝術的重要力量。作為地方性高校,有責任和義務將這種工藝傳承下去。
為此,黃山學院藝術系首次開設徽州民間工藝藝術實踐課程。省級非遺傳人、竹雕大師洪建華是第一個以客座研究員身份走進高校的民間藝術大師,教授大學生徽派竹木雕刻技藝。
據洪建華介紹,在中國雕刻行業中,徽州雕刻因其材美工巧、工寫結合的突出特點而享譽海內外。“徽州三雕”源于宋代,相較于東陽木雕、福建木雕等木雕學派,徽州木雕更加注重所雕刻材質本身,既根據其材質的自身美感運刀塑造人物、花鳥。再加上中期吸收了徽州文化中其它藝術門類,如新安畫派等藝術形式的精華部分,“徽州三雕”采取了寫意為主,注重內涵的表現方式,體現出一種獨特的雅致。由于對雕刻者的修養內涵及書畫功底的高要求,其傳承并不容易,加之建筑材料、工具變化等原因,“徽州三雕”慢慢淡出歷史舞臺。
洪建華曾一度為民間傳統工藝的傳承和發展擔憂,而黃山學院采取現代藝術教育與地方民間工藝相結合的設想和思路,讓他由衷感到喜悅。他認為,跟大部分傳統民間藝術一樣,“徽州三雕”一直采取師徒相傳的方式延續,而現在走進大學課堂,是在傳承上的創新,它不僅擴大了傳承范圍,普及面也較廣,對改善民間藝術傳承的尷尬境地有很大的幫助。
為探索高等學校現代藝術教育與地方民間工藝相結合的教學和改革創新之路,黃山學院開展了長時間的尋訪徽州民間工藝大師及非遺傳人活動。并成立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先后為16位徽州民間工藝大師頒發了“黃山學院安徽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聘書,定期來學院授課,培養學生對傳統民間工藝的興趣。
樊嘉祿希望,通過這樣的嘗試和實踐,可以讓更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的民間工藝走向新的豐盈、在促進文化多樣性的同時激發大學生創造力。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