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最新版中文在线天堂/英语老师乖乖掀起裙子的/久草电影在线播放/神马电影天堂网

您的位置:首頁 > 藝術個展

畫家靳之林“親吻黃土地” 陜北農民背紅棗赴畫展

中藝網 發布時間: 2010-05-19



昨天,由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館和中國美術家協會共同主辦的“靳之林油畫大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畫家靳之林首次將其一生藝術創作集結展出。展覽展出了靳之林60余年來創作的兩百余件油畫作品、近百幅素描作品,以及回顧靳之林致力于民間美術研究歷程的文獻。


  從全國各地趕來的靳之林同學、學生來了,和靳之林有著深深交情的陜北農民兄弟也來了。57歲的延川縣桑洼村農民毛水源是自費專程來看畫展的,他坐了一夜火車,剛剛把一口袋紅棗放在美術館收發室,轉身就走進了靳之林畫展開幕式。毛水源說:“接到靳老師電話,說是要辦畫展,我說什么也要來,還給他帶來了大紅棗。”2005年,靳之林到延川縣寫生,就住在毛水源家里,“拍雪景,畫畫,靳老師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凍得手直抖還在畫。”毛水源說,靳之林深挖中國文化的這種精神值得他來。

  靳之林直接受教于徐悲鴻、齊白石、董希文等,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以《毛主席在大生產運動中》和《南泥灣》享譽畫壇。中年以后卻因從民間剪紙中發現中國本原文化符號,轉向研究和尋找中國文化的精髓。與此同時,他開創的油畫四條屏,把對自然的熱愛,抒發為對生命綻放的歌頌。他呈現而出的黃河、玉米地、雪景,讓人觸摸到中國藝術家的大氣和超然。眼前一幅幅作品看過,觀眾會發現,靳之林自始至終以“親吻黃土地”作為其藝術理念,他一直在試圖尋找中國文化的脈絡,中國文化的根。

  去年5月,油畫《南泥灣》創造了紅色經典的拍賣奇跡,以1344萬元被收藏家蔡銘超拍得。本次展覽,盡管只展出了《南泥灣》復制品和4件素描作品,但依舊是觀眾關注的焦點。而展覽展出的大量文獻資料,則讓觀眾尋到藝術家的思想脈絡。

  此次展覽將于5月23日結束。

  扯不斷的延安情結

  82歲的靳之林質樸得一如農民,他說,自己并不情愿拋頭露面。在昨天的開幕大展上,他的發言談不上精彩,遠不及他60年的藝術創作精彩。

  “畫《南泥灣》不需要夸張”

  靳之林扯也扯不斷的延安情結因《南泥灣》而起。

  1947年,來自河北灤南縣的靳之林考取北平藝專,“齊白石老先生給我們上課,從不講課,上來就是在桌上鋪好紙,研好墨,備上一碗清水。”齊白石畫荷花,從不涮筆,整幅畫一氣呵成,筆墨很有氣勢。學國畫,學西方立體派、野獸派,游走在中西方繪畫天地的靳之林卻始終覺得沒有找到自己。

  “1949年北平解放時,我才真正找到了自己。”靳之林說,是古元木刻、趙樹理的小說,還有陜北民歌、陜北剪紙,以及這些解放區文藝作品中表現出的生命活力,表現出的火辣辣的中國農村生活,讓他找到了自己。

  1951年,靳之林的機會來了。因為受邀為革命博物館完成《毛主席在大生產運動中》創作,1959年初,靳之林第一次踏上了延安這塊熱土。親眼看到延河水,親眼看到寶塔山的倒影,情不自禁地臉貼著寶塔山的倒影,淚水早已模糊了雙眼。“復飲延河水,臉貼寶塔山,十年不眠夜,熱淚想延安……”。這首自創長詩至今難忘。

  1960年靳之林又接受軍事博物館《南泥灣》創作任務。再度去延安,靳之林的目標更明確了,他開始搜集具體素材,包括水桶、碗等很多細節。這里強烈的色彩徹底讓他神魂顛倒了。“藍天白云金山,白羊肚手巾,黑或藍的褲子,紅布兜兜,紅黑紅黑的臉,還有金黃色的黃土,剛翻過的赭石顏色帶水分的濕土,色彩質樸、強烈、濃郁。”最后是解放軍和延安干部的草木灰,他們的衣服是那種發白的灰,這種灰是最崇高的,也是最神圣的色彩。“后來在《南泥灣》里,我重復地用這幾個顏色,作為主調。”他認為,畫《南泥灣》不需要夸張,生活本身就是最高的生活。

  “抓髻娃娃的世界我完全不懂”

  本次展覽展出了刺繡、剪紙、瓷器等數件靳之林收藏作品,這僅僅是他搜集來的10萬件珍貴民間藝術品的冰山一角。

  1979年,還是在延安,靳之林初識剪紙。他回憶道:“在安塞縣,40位剪紙能手組織到了一起,40歲的白鳳蓮開了頭,剪了五個一串手拉手的抓髻娃娃,她說抓髻娃娃手拉手走到大門口,貼到墻上,意思是天不怕,地不怕,是辟邪的。”又有一個婦女剪了一個坐著蓮花的抓髻娃娃,說這個是結婚時用的“喜花”,還有的抓髻娃娃是一手拿兔,一手抓雞。

  “抓髻娃娃的世界一出來,我完全不懂了。”為了解開這個謎,靳之林花了整整5年的時間。博覽群書,跑社科院,最終他發現,陜北老大娘交給了他兩把金鑰匙,一把是“陰陽相合化生萬物”,一把是“生生不息”,這正是中華文化的根。靳之林還不斷琢磨:“這些大娘不叫民間藝人,她們叫勞動婦女,民間藝人是以剪紙為生,她們是為自己的生活服務的。這是一個民族文化的群體,沒有她們,也沒有尖端的精英藝術。”

  “我所有畫的第一批觀眾是農民”

  “我跟朋友說,我不是畫家,不是考古學家,也不是民俗學家,但是我最認同的就是我還是農民。”

  靳之林的創作和農民播種一樣,遵循自然規律。春畫北京的海棠、芍藥,到了夏天,靳之林一定會回灤南縣老家過暑假。一次次鉆進玉米地,他被其茁壯的生命力撼動。“玉米的葉子是轉著圈長的,那種形狀就像火焰一樣,分明感覺到他們是一棵棵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樹。”靳之林說,穿個褲衩背心在玉米地里作畫的感覺如同鳳凰涅槃,“我感覺我的筆也是轉著往上長,往上畫,這時候覺得西方油畫的點筆不行了,要拿出中國毛筆,就像寫狂草一樣。”

  每年春節,靳之林一定會回陜北過年,和滿窯洞的鄉親們在一起,他的心平靜、舒坦、快活。他對那些茶碗、茶杯、煙袋,都充滿了濃濃的感情。

  靳之林說:“我的畫年輕人也許不喜歡,但是農民喜歡,我所有畫的第一批觀眾也都是農民。”在延安延川縣小程村畫黃河,正是那些質樸的農民一次次趕著驢車,把靳之林長4米的畫布運上了山頭,也是他們輪流上山給畫家送飯。

分享到:
          推薦給好友 便于打印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相關資訊:
現代名家作品推薦
關于我們 | 本網動態 | 專家顧問 | 藝術顧問 | 代理合作 | 廣告服務 | 友情鏈接 | 聯系方式
Copyright © 1998-2015 中藝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法律聲明
電信與信息經營證: 粵B2-20060194 全國統一服務熱線: 400-156-8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