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健才 瑤鄉金秋 120×100cm布面油畫
一位哲人曾經說過,沒有任何一門科學像美學那樣,它的全部研究建立在一種人類的感覺基礎之上,這就決定了它的非理性原則。在當代藝術領域,古典主義美學巳經漸漸失去了現實意義,人們推翻了原有觀念,認識到真正的藝術是不可以教授的,藝術可以無處不在,人人都是藝術家,重要的不是知識的傳承,而是藝術家自身觀念的價值呈現。這種理論無疑給從事美術教育的龍健才先生帶來無限尷尬。我在湘南學院美術系龍健才的工作室,有幸領悟了龍健才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形成的自己獨特的美術教育思想,對上述理論的詮釋;拜讀了他30多年來教學和油畫創作結出的碩果——《油畫人像·人體課堂》和《快速寫生技法》,讓我驚嘆和傾羨不已。
龍健才是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尹少淳的啟蒙老師。尹少淳在歸納總結自己老師龍健才的美術教育思想時,大致分為三個路徑:技法學習、規律領悟、個性養成。技法方面,龍健才強調“舉要治繁”,反對“掛一漏萬”;規律領悟方面,龍健才注重對意象美感的訓練,具體包括時空、節律的美感,方、圓、剛、柔的美感,生動的氣韻美感訓練;個性養成方面,龍健才主張教師在整個學習過程都要始終予以關注。上述三個過程構成一個整體,并具有一定進階性。“龍健才先生這一美術教育思想的確獨出機杼,深得美術教育之真諦。”
龍健才和教育與生俱來就結緣。他于1968年中學畢業后就在故鄉郴州市北湖區華塘鎮當了民辦教師。那個年代文化生活單調,精神生活匱乏。教學之余,他常臨摹一些人物肖像畫。偶然一次接受學區的政治任務,畫了一幅領袖毛主席的像,居然像極了,受到了眾多好評。1972年他被湖南師范學院藝術系美術專業破格錄取,師從于當時著名畫家肖惠祥、蔡吉民、鐘一勤等教授。1975年分配到郴州師專創辦美術專業班(現湘南學院美術系)。1980年到廣州美院油畫系高師進修班學習,深得該院著名油畫家郭紹綱的悉心指點,因而繪畫深受其影響。眾所周知,俄羅斯油畫藝術與中國有著不解的淵源。由于特殊時代原因和歷史背景,俄羅斯油畫藝術對中國近代油畫,尤其是中國近代美術教育的創建和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在中國的油畫發展和歷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歷史價值。龍健才拜師的郭紹綱教授,曾經留學原蘇聯5年,油畫沿襲和傳承了俄羅斯油畫派形成的以批判現實主義為代表的現實主義風格:寫實、重色調、重色彩灰調、造型嚴謹(風景、人物、洋模特等),深沉、大氣、厚重而富于人文主義精神的繪畫理念,自然讓龍健才耳濡目染,深領神會。古往今來,藝術家無一例外地在珍貴的藝術遺產中不斷地學習和吸收,并在實踐中創造出新的元素。借鑒不同民族、不同風格的藝術形式不是滿足于某些技藝的突破,而是借助這種形式結構來掙脫傳統的束縛,探索和發現具有象征意義的符合時代的視覺語言,從中得到創作靈感,用自己的個性語言創作出富有當代精神與氣質的作品,這在龍健才教學范畫中得到了充分印證。
龍健才的油畫作品看上去很單純很寧靜,但每幅作品都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如《瑤族大嫂》、《瑤族老人》、《瑤族壯年人》、《彝族男青年》等沒有對乖戾造型的追求,沒有強暴視覺的色彩構成,正好相反,對人本體的尊重和認同,對繪畫基本功能的肯定和運用成為了整個“瑤民系列”的創作原則。繪畫風格屬于剛勁有力那一類,畫面概括,注重大關系,不拘細節,用筆果斷、灑脫。我特別欣賞他的《瑤鄉金秋》油畫。他對我說,這幅作品源于他三進瑤民聚居地——廣東省連南縣原南崗村。他曾兩次帶學生去寫生,第三次是創作沖動的驅使。在那里親眼目睹男性瑤民裝束強悍、粗獷,頭系紅頭巾,腰纏紅腰帶,夏、秋季經常打赤膊,肌膚黑黝黝的,全身上下透露出原始、質樸和陽剛之氣;女性瑤民打扮單調,頭系白頭巾,腰纏白腰帶,色調素雅、柔和,體現出柔美氣質。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的背銃上山打獵,女的下田耕作,坊間織布;夜深時在林間對唱情歌,生存于原始的刀耕火種的境況里。《瑤鄉金秋》是龍健才以尋覓、直接描繪或回憶的方式,表達了他對瑤民的對自然的依戀情感及渴望幸福、喜慶豐收的精神家園的守望。畫面中瑤民或騎牛放鞭炮,或圍篝火吹嗩吶,或翩翩起舞,或引頸歌唱。舍去人物面龐的細節處理,用光用色以橙黃為主色調,服飾粗布青衣則運用對比色,不管是局部處理,還是細節勾勒,服從于金秋喜慶豐收的總體畫面。場景熱鬧而有序,氣氛熱烈而莊重,一幅濃郁瑤民生活氣息的風俗、風情的縮影。龍健才試圖延續傳統文化中那種對精神與人性的追憶與尋覓,進而表達出當代生活中少數民族對夢想的追尋,他希冀透過油畫對傳統的元素(樣式、風格、方法)不僅僅是效仿,還必須透過一個當代的視覺過濾、改造和超越,來切入并涵蓋現實和心理層面的瑤民生活場景,而使他們重新“復活”在油畫藝術的軀體上。瑤民是承載中華文明底層的共同創造者和承載者,他們在龍健才畫中沒有史詩和英雄般的光彩,但卻依然散發著迷人魅力。龍健才創作的瑤民系列油畫,可以說是他對現實主義的一種突破和貢獻。
龍健才作為教授,他的學術和育人成果是豐碩、卓有成就的。他有20多篇論文發表在美術教育期刊,參與省級立項科研課題2項,出版學術專著2部;作為畫家,在物欲橫流的今天,走現實主義創作道路,從題材到主題,一路走得旗幟鮮明,義無返顧。他反映時代現狀的現實主義繪畫作品,譜下了一曲恢弘的少數民族瑤民的生活風俗之歌,它雖然是作為教材的藝術呈現,但他的整個創作過程在廣義上已經構成前沿行為藝術。他的《油畫人像·人體課堂》的范畫作品,是以自己一顆仰望的心,切切感恩的心,去禮贊那些存在于萬物生命中的美質,去探求繁復教學生涯的智慧結晶,以信心和虔誠,用平實而確鑿的繪畫元素,去終極一生,表現他感動并體驗到的那個超然境界,從而感受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注:凡注明“中藝網”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須轉載圖片請保留“中藝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中藝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